【人物專訪】從綠色交通一窺電動車與臺灣機械的發展進程一專訪鄭榮和教授

分享至

● 3/19(六) 鄭榮和教授主講:「世紀危機與台灣的大未來─綠色與智慧的行動」鎖定 CASE 直播

採訪、撰文|梅緣緣

攝影|梅緣緣

身為臺大機械系榮譽教授的鄭榮和,不僅是電動車及馬達方面的專家、帶領校內學生從無到有打造出滑翔機的熱血教授,也是臺灣電動車的教父。雖然去(2021)年7月退休,但既充滿使命感且對電動車有熱忱的他,並不就此停止對機械的熱愛,不僅持續協助台塑研發電動貨車,也在明志大學擔任講座教授,盼能讓機械領域人才找到屬於他們的一片天。

● 踏入機械領域的起點

「我一向喜歡會動的東西」鄭榮和講完笑了一下,小學時期的他,抽屜一打開來看,盡是各種可以組合的小玩具,而他也長一有空就拿出來組裝把玩。只是,真正讓鄭榮和開始對機械感到驚艷和感興趣的,其實是爸爸某次偶然帶回家的一把玩具槍。「他那時候就把槍拆開給我看,看到裡面的構造怎麼運作,就覺得真的很有趣。」他邊說邊回味著當初看到槍枝拆開來解時,那種油然而生的興奮感。

在高中時期,鄭榮和接觸到馬達反電動勢的概念,但當時的他對這些概念不是很理解。他滿腹疑惑地跑去問老師,卻得不到令他滿意的答案,問的問題還反遭老師嘲笑。日後的種種原因,也使得那時的鄭榮和間接覺得,「電」對他來說實在是不夠實際,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無法直接看到。於是鄭榮和在選填大學科系時,便乾脆選擇可以明確操作及能夠看到實體構造的機械系,跟電有關的科系就全部跳過。

「誒不過看看我,現在還不是在做馬達,還有電動車咧。」鄭容和聳了聳肩,笑說自己還真是不知道怎麼繞了一圈,最後還是回到跟電有關的領域。

● 無法進行設計與整合是臺灣機械產業前景堪憂之因

面對近幾年機械系遭譏為夕陽產業的說法,鄭榮和感到十分無奈,因為從他在學時期臺灣機械產業便已經開始接大量代工訂單,但直到他唸完博士、在奇異(GE)工作五年後回台,卻發現臺灣的廠商依然還是在接代工。無法做到代工專精有特色、功力達不到自行研發生產的程度,以及避免創新及投入成本可能帶來的風險等原因,是鄭榮和認為臺灣在機械領域長期缺乏競爭力的主要原因。

鄭榮和認為機械本應是一門好玩有趣且值得鑽研的學問,但臺灣這塊領域卻一直沒辦法吸引到好的人才,「因為我們的文化很少能夠讓學生去選自己真正喜歡的志願,」他搖搖頭,因為即使現在的學生在選志願上的限制較過往少,但仍脫離不了讓自己的選擇服膺社會期待。像是即便有優秀的學生選唸臺大機械,但學校畢業後的第一志願,往往還是決定去台積電當工程師顧機台。

鄭榮和也強調,如擁有龐大市場的汽車製造業中,即分有一二三階段的供應商(Tier1-3),其中Tier3和Tier2的零件分別進行組裝後,便會交至像是BOSCH等Tier1廠商的手中加裝控制器,完成重要的「機電整合」手續。「最賺錢的部分就是在Tier1啊。」鄭榮和苦笑著說,臺灣缺少有關系統及整合方面的人才,一般代工只是照著原廠出圖組裝,雖然簡單但發展空間相對受限,且獲利也低;若市場一有個風吹草動,只做代工便容易陷入營運困境。沒有人力投入研發設計,難以讓臺灣的機械產業蓬勃發展,說到這,鄭榮和直呼可惜。

● 未來城市的綠色交通 電動車仍難成主流

「愛迪生那時候就賭說電動車會把汽油車打敗,結果後來投資進去的錢最後血本無歸。」鄭榮和點出,起初電動車的發展空間和其看似優於汽油車的特性,受不少車廠看好是一件十分合理的事。畢竟汽油車又吵又臭,電動車不僅安靜,而且充電完直接開,整個看起來就乾乾淨淨的。不過他也強調,其實電池的產能效率大不如石油,而且在充電速度及充電站的設計上都面臨不小挑戰,使得發展的廠商大半投入到後來,多數都選擇放棄。

鄭榮和推測,電動車近幾年又再度復活的一大原因,與近年來人們愈來愈重視的環保永續議題及全球暖化問題有關。只是,他認為雖然現在電動車的製造技術及效能較過往進步許多,但是否要因此而全部放棄汽油引擎是件值得討論的事。因為除了現今汽油的抗震爆能力提升,車輛的觸媒轉換器的進步,也能夠使現在的汽油車在排氣時,不會再像以前的車一樣臭。

對於電動車是否真的比較愛地球,鄭榮和皺著眉頭說:「像污染,很多都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像特斯拉(Tesla)等車廠生產的電動車,因為在製造時因為需要用到稀有金屬,就會大量開採礦石,也須在提煉萃取的過程中使用大量化學藥劑,而這最終的成品雖然宣稱環保,但探究整個製造的過程,就知道電動車其實不如你我想像的環保。

鄭榮和說,或許大家會認為他是電動車領域的專家,應該希望能大力推展電動車才是,但他一路走來其實也看到了不少電動車的缺點。其中如電動車是靠政策推行來起來,而非是憑市場本身的話,「這其實是虛的。」鄭榮和無奈地說。他認為現階段汽車,如果不純靠汽油作為燃料的話,則以油電混合車較為可行。不過鄭榮和也強調,雖然現階段不管是電動車電池或是氫能等燃料電池,都有其發展上的難度,但未來是否有可能有技術上的再突破,足以讓汽車達到真環保的標準,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 CASE 探索講座第 27 期演講場次資訊 🔥

(Visited 117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