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會影響銀行體系嗎?

分享至

比特幣會影響銀行體系嗎?

撰文/Chris Bowlby|譯者/朱怡康
轉載自《BBC知識》2018年4月第80期

受訪者/Rebecca L. Spang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貨品與貨幣》Stuff and Money in the Time of the French

我們經常從物質及科技進步的角度思考貨幣史:人類最早是以物易物,再來是以鹽或小麥來衡量價值,接著用金幣或銀幣、以黃金為基礎的紙鈔、「法定貨幣」,現在又有數位交易和行動貨幣。

實際上,事情沒那麼單純。歐洲在1450年代就發生印刷革命,但歐洲人直到1800年代才開始大量發行紙鈔。換句話說,科技進步不必然帶動新型貨幣。

比特幣是新科技的產物,所以會引來大批媒體關注。這種數位資產在共享(但非「公共」)分類帳上運作,像商品可以買賣或交易,也像貨幣能夠用於支付。不過,比特幣這類加密貨幣的重要性,不在於它們是數位的或虛擬的,而是由私營機構發行,容許私下及祕密交易。

今日私營貨幣激增,科技發展是部分原因,但更大的推手是財政部門解除管制。這不是現代才有的現象,法國大革命之初便有類似的解除管制措施。革命黨當時將政治自由的概念延伸至貨幣自由,不過儘管政治人物一再呼籲國家團結,貨幣實況卻四分五裂。民眾對貨幣的信心向來重要,那時卻土崩瓦解。

美國在1830年代到1850年代發生過類似危機。1832年,總統傑克森否決第二銀行(準國家銀行)的特許,讓各州銀行自行發行紙鈔。歷史學家Stephen Mihm估計,當時流通的紙鈔超過一萬種。問題是,辛辛那提的商人怎麼知道真的有南塔克特(位於麻州南部的島嶼)第一銀行,以及它發行的紙鈔是什麼樣子?雖然有「偽鈔辨識」手冊,但有些都是假的!

比特幣支持者經常自認是在對抗「只會印錢」的政府,但紙鈔和比特幣的關鍵差異不是科技,而是發行紙鈔的中央銀行必須接受公共監督,加密貨幣則毫無監督機制。今日的貨幣供給大多不是政府、而是由商業銀行創造的,後者借貸的資金甚至超過實際擁有的資金。這幾十年來的趨勢轉向私營機構發行貨幣,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都是這股趨勢的一部分。我們之所以不覺得私營機構和政府發行的貨幣有什麼差別,因為它們都以同一種貨幣單位結算。但史跡斑斑,發行貨幣若是為了私人獲益,偽造詐騙將成為常態,而且交易都是在較量幣值高低。

19和20世紀政府管控並擔保貨幣供給,因為私人插手會引發社會和經濟危機。或許正是記取教訓的時刻。

受訪者/Helen Paul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經濟學與經濟史講師,著有《南海泡沫》(The South Sea Bubble

比特幣會出現,是因為有些人想擺脫政府、中央銀行等中央權威的掌控。然而,比特幣系統並未經歷現實壓力,要是出了紕漏,沒人能對整個系統負責。

歷史上,金融危機比比皆是。有些是因短期高估某種股分或資產而起,前者如18世紀英國的南海泡沫危機,後者如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狂熱;有些甚至導致嚴重經濟衰退,例如1929年華爾街股災造成經濟大恐慌,以及2008年次貸危機引爆金融海嘯。

在政治人物和媒體推波助瀾下,民怨常常會讓這些金融事件顯得災情慘重,但事實並不盡然。南海泡沫和鬱金香狂熱的損害有限,沒有波及局外人。相形之下,華爾街股災和金融海嘯的災情確實既深又廣。

總是有人想投機。然而諷刺的是,在泡沫早期(及晚期)的很多投資人,本意是想為錢找個安全的去處。無奈,吸引眾人想像的事情,總能引來更多資金及投資人。這又為潛在生意人創造更多機會,不過他們競逐的標的卻未必能獲利。網際網路泡沫之所以越滾越大,就是因為大家過度高估一個基本上沒錯的想法:網路會越來越重要。有些網站的確帶來大筆進帳,但有些網站沒有。良幣中總不乏魚目混珠的劣幣。

信用向來是金融交易裡的重要議題。過去建立在家庭和宗教上的人脈,成功地創造出財富網絡。這是因為家庭和宗教都具有譴責力量,身處同一家族或關係緊密團體裡的人因此能彼此互信。

現在,比特幣想藉由排除欺騙動機的方式來建立信任(透過軟體公開交易資訊),吸引不少不信任金融機構和政府的人。不過,比特幣依賴的是科技保障,而不是以社會控制為基礎的機制(傳統經濟網絡仰賴後者)。換句話說,如何建立信任的根本問題仍未解決。

比特幣遭部分人士妖魔化,但它可不是第一個惹人評議的金融創新。銀行放款超過其準備金時曾備受質疑,鈔票曾被譏為「不過是紙而已」,在分類帳或電腦螢幕上進行金融交易,也曾被批評不如老派作法「真實」或「具體」。我們對無形的東西有時不太放心,但換個角度來說,我們天天在用的法律規章不也看不見嗎?

目前看來,很多政治人物和選民並不了解比特幣是什麼。但在比特幣開始影響現實世界之際,他們實在應該好好認識比特幣。

(本文由教育部補助「AI報報─AI科普推廣計畫」取得網路轉載授權)

(Visited 13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