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機器人說話的方式會影響它們未來的回應

分享至

我們對機器人說話的方式會影響它們未來的回應

撰文/Aleks Krotoski│譯者/高英哲
轉載自《BBC知識》2019年8月第96期

對於那些已購入智慧型個人助理的人來說,你已正式生活在未來了!不過你應該要先知道幾件事,這樣未來才不會過於驚訝。提到現代世界旅遊指南,我會想到1980年代的科幻電影《魔鬼終結者》、《機器戰警》、《攔截記憶碼》等等;換句話說,我們如何對待Alexa、Cortana以及Google Home,最終會影響它們叛亂之時,誰會加入敵方。

就技術層面而言,聲控個人助理確實很了不起,需要用到許多科技,舉凡處理器、喚醒關鍵字、資料庫,以及無論使用者的年齡、性別、社經地位、種族背景與國籍,都能夠正確辨識字句的能力。要是現在你還是只會大喊,「喂Alexa,說個笑話來聽聽!」不覺得有點輕浮了嗎?

我想說的是,我們對這些機器人說話的方式會影響它們的反應。然而亞馬遜前陣子加入了輕語模式,回應各種人類對機器說話的聲量,為什麼這些裝置不能模仿我們的語調說話?因為無論你對它吼叫、頤指氣使還是彬彬有禮,這些機器人都在學習,人類卻不然。

亞伯特‧班度拉(Albert Bandura)1977年提出社會認知理論,說明人們如何學習。他認為我們會參考身邊的人,舉凡父母、同事、媒體等等任何人的行為,再據此調整自己的舉止。受到我們關注的目標,就會成為我們生活的樣板。機器人目前還不會觀察跟學習,因為要處理的資訊太多。不過在生活中常有親友觀察著我們如何跟這些機器互動,無論我們對這些裝置的態度是生氣、粗魯還是有禮貌,都會成為其他人對待它們的行為範本,繼而形成人類對待機器人的方式,以及未來我們覺得怎樣才是正確對待人工智慧的態度。我不會特意著墨性別政治的細微之處,不過這確實存在,因為多數居家個人助理都是女聲。BBC《數位人類》節目最近提到,研究指出人們比較喜歡對女聲發號施令─不難想像我們為何把那集主題定為「從屬」。

我們應該好好思考該怎麼對機器說話,或是更新比頓夫人(Beeton)的著作《家務管理》(Book of Household Management),以符合21世紀的需要。維多利亞時代的家務管理規則中,主從之間分得一清二楚。過去說:「親愛的,別在女傭面前這樣做」如今相當於「別在Google Home面前說什麼敏感的事」,有些人覺得他們對居家裝置說的話會影響Google搜尋結果以及瀏覽器上的廣告,目前雖然還沒有這種情形,但遲早會發生。

身為未來生活的成員,你還來得及做些改變:從現在開始跟個人助理互動時多用心。這麼一來,你就會感覺到自己對機器說話時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差別,以及這些行為如何影響你跟他人說話的方式。我們是這個美麗新世界的先驅,把未來打造成我們想要生活於其中的樣貌,責無旁貸。

(本文由教育部補助「AI報報─AI科普推廣計畫」取得網路轉載授權)

(Visited 19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