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摘下諾貝爾獎桂冠  最需要的其實是「等待」

分享至

AFP/Getty. Frances Arnold, chemical engineer and co-laureate, receives her 2018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rom King Carl XVI Gutaf of Sweden.

首先,得跟經濟學家們說聲抱歉和給予祝福,因為要獲得諾貝爾獎的殊榮,他們可能要比其他領域的學者付出更多的努力!

撰文|Gemma Conroy
編譯|趙揚光

一項統計研究分析了諾貝爾獎學者獲獎時的年齡,發現學者在取得了具重大變革的研究成果後,有的領域很快地便能夠受到諾貝爾獎青睞,某些領域的研究成果必須等上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獲得認可。因此,並非所有學者獲得諾貝爾獎所歷經、等待的時間都是相同的。以物理學家來說,他們通常在年輕時就有了最具代表性的重大發現,但他們平均得等待二十多年才能贏得令人垂涎的獎項。但對化學家來說恰好相反,他們雖然取得足以獲諾貝爾獎肯定的研究成果時年紀稍長,等待獲獎的時間最短。

這項由丹麥科技大學的物理學家拉斯穆斯‧比約克(Rasmus Bjørk)所做的分析,根據了諾貝爾基金會官方資料當中記載的獎項得主,物理學與經濟學由1995年起開始算起,化學由2000年起開始算起,生理學與醫學則自2006年開始,統計共178位獲頒諾貝爾獎的學者。從他們的科學研究背景歷程、基金會評選時所引用及參考的研究論文報告、以及他們獲獎時的年齡,來觀察傑出的研究學者尋求成功之路的趨勢。

比約克發現,諾貝爾獎得主平均在44歲時取得最重要的研究成果,這個研究成果使他們平均在59歲時獲獎。從統計數據上看,物理學家平均在42歲左右就有了突破性發現,是四種獎項中最年輕的一組。其次是經濟學和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平均約在45歲左右。化學獎獲獎者找到重大突破的時間最晚,他們平均在46到47歲左右才發表了他們最終獲諾貝爾獎肯定的研究。

不過,上天也許比較眷顧「大器晚成」的人!化學家們在取得重大突破之前,因努力研究所花費的時間,看起來比其他領域的學者都來得長的時間,不過他們從發表重要成果到獲諾貝爾獎的平均時間「只要」20年。生理學與醫學學者也不遑多讓,平均等待時間約為21年。而經濟學家和物理學家的平均等待時間就稍為久了一些,分別為23年和23.5年。

另外一個分析和觀察的重點,是學術論文的發表數量。物理學家在往獲獎的這條路上相對容易,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平均只發表了五篇論文。然而,經濟學家在獲獎之前平均得發表17篇研究成果,這是四種領域中最多、也最艱辛的!化學和生醫學研究學者介於兩者之間,平均發表了10篇論文後獲得諾貝爾獎。

比約克指出,物理學家獲諾貝爾獎的該項突破性成果,可能往往誕生於其研究生涯早期。反之,經濟學家則在被諾貝爾獎肯定的最高成就之前,必須花上很多年的時間開發出一個更新、更好的理論,才有機會獲獎。

今日摘下諾貝爾獎桂冠的學者,與他們的前輩相比,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平均年齡愈來愈高,比20世紀上半葉的獲獎者平均多了5.5歲!除了等待、等待、再等待之外,比約克建議科學家們應該更有效地運用時間來專心進行研究,如果總被其他學術任務纏身,像是撰寫研究計畫申請書和履行教學職責等,都會拖垮他們在研究方面的進展。

 

--編譯來源:Chemistry is the fastest path to a Nobel prize

 

加入好友

(Visited 188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