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大於零的反應結果──專訪蔡蘊明

分享至

●5/18 蔡蘊明老師主講:「隱身的忍者—貴族和它們的產處」點此報名

採訪、撰文|謝維容

化學是研究物質特性與相互關係的學門,其中化學反應是重要的研究範圍,有時更會以「化學反應」來形容人與人間的交流。台大化學系蔡蘊明教授的研究生涯正以易起化學反應的自由基為中心,無論是有機化合物的合成、與學生的交流、向校園外的廣大讀者群推廣化學,只要一個小小的靈感,往往就能帶來或物質或人際的無數化學反應。

●愚鈍的貴族?其實是忍者

此次演講主題──難與其他物質產生化學反應的惰性氣體是所有元素中活性最小的一族,因此科學家曾以「鈍氣」稱呼這些單原子氣體,或以惰性氣體的稀有特性而稱它們為「高貴氣體」。但比起上述任一種命名,蔡老師認為「貴族」與「忍者」更能展現它們難被發現、不輕易產生反應的特質。

雖然這些隱身的貴族有孤僻、難反應的本質,它們的出現卻對週期表有關鍵影響。發現惰性氣體使週期表趨於完整,影響到往後的放射性物質研究、同位素的發現,甚至是1925年後的量子理論,稱惰性氣體的現身為「承先啟後」也不為過。

●誤打誤撞的有機化學

與安逸穩定的惰性氣體正好相反,蔡老師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活潑的有機化學與時時想要產生化學反應的自由基。自由基是帶有單顆不成對電子的分子,單電子的特性使得分子的活性高,容易產生化學反應。蔡老師的研究著重在運用自由基進行有機化合物的合成,以及操控有機化合物的官能基。

蔡老師對有機合成的研究始於他的求學經歷,大學畢業後老師到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就讀博士,正巧俄亥俄大學以有機化學研究出名,就誤打誤撞地一頭栽入有機化學的領域,「然後就一輩子沒有出來。」

同樣誤打誤撞的是長達25年的教書生涯。老師自述找工作時並沒有視教書為第一選擇,不論是就讀大學時發現並非每個老師都善於與學生建立良好關係,或者是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時感受到教學不易,都使蔡老師不以教書為主要目標。不過在當上老師後,他發現了自己的動力。「我永遠記得做學生的時候罵過一些老師啊,所以當我變成老師的時候,我當然必須要很認真來教啊。」老師形容自己的教學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為學生的良好示範因此成為他的教學驅動力。

●幽默的教學現場

蔡老師教學的精彩,不僅反應在2010年取得教學傑出教師,更多是教學現場數不盡的幽默小插曲。或許是從小聽相聲長大養成的幽默性格,也或許是在美國讀書時體會到承繼自英國的美式幽默,老師覺得教書不需要非常嚴肅,而能隨時把生活經驗與化學連結,從中帶出幽默感。與學生在討論嚴肅的課題時,老師也發現輕鬆的氛圍能夠激發出更靈活的想法,使學生更願意參與討論、表達意見。

有一年老師為化工系的學生上課,向學生提到有任何困難都可以提出。這時他想到校園內化工系系館與化學系系館中間只隔一棟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就說道「畢竟化學與化工之間,就不過是那麼一個原子與分子的距離而已。」既能形容化工領域與化學領域的異同,又雙關校園內的地理位置,奪得同學的滿堂大笑。

●不為零的投入價值

除了貫徹幽默與笑聲的課堂,蔡老師也樂於分享自己的知識,不只對校內的學生,也對任何有求知慾的讀者。從1993年開始,老師年年在諾貝爾化學獎公布的第一時間,將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發布的新聞稿翻譯成中文,無償提供給想要了解諾貝爾化學獎的民眾。

對於這25年不間斷的翻譯經歷,老師說是「無心插柳柳成陰」。當時老師是普通化學教學組的負責人,便想到以自己的專業背景翻譯化學相關的文章,提升年輕學子對化學的興趣。那時恰逢網際網路的出現,老師有感到網路會成為未來重要的溝通管道,便將文章放在化學系的網站,開啟往後年年熬夜翻譯新聞稿的不解之緣。時不時老師也會撰寫或翻譯化學相關的文章,談論化學在化工、醫學、環境、大氣、能源等多種領域的發展。儘管老師自覺入學標準並沒有因此大幅躍進,但「它總不會是一個負面的,或多或少可以有影響。」

秉持著同樣的想法,老師也參加開放式課程的錄製,使課堂不再只為學生開放,而是為大眾。「給非台大的人能夠有學習知識的管道,我覺得這是非常正面的。」老師曾收到一封中國大陸學生的來信,描述他在加拿大就讀醫學院時,有機化學全都有賴老師的開放式課程。「我看了當然非常感動啦。」老師說道。

只要不是零分,就有去做的價值。對這些研究領域外的投入,老師給出這樣的回答。「有些東西就是只要你願意去踏出,總是可看到一些不錯的結果。」無論是誤打誤撞的有機化學研究,或者從求學經歷出發的教學態度,蔡老師隨時都在醞釀對化學的靈感與衝動,並在課堂以外的地方引發連串與人的化學反應。

 

●5/18 蔡蘊明老師主講:「隱身的忍者—貴族和它們的產處」點此報名

加入好友

(Visited 56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