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蝦子的愛情是盲目!?從一篇1943的報告談水生動物的生殖生理

分享至

■台灣的草蝦養殖技術在 1968 年試驗成功,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在 1980 年代產量居世界之冠,獲得「草蝦王國」之美名,可惜在 1987 年受到草蝦桿狀病毒侵襲後產量大減,迄今沒有恢復。本講次為聽眾解說草蝦生殖生理的研究理絡。

講師|高雄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黃永森
整理撰文|高英哲

台灣的草蝦繁殖計畫由廖一久領導,在 1968 年創下全世界第一次成功繁殖草蝦苗的紀錄,廖一久因此被譽為「草蝦之父」。繁殖草蝦用的種蝦,一開始從南洋一帶進口天然產種蝦,每個月需要兩萬尾蝦母;後來由於天然蝦母短缺,便利用眼柄切除術,刺激蝦母卵巢生長,增進繁殖,再經過繁殖業者改良後,讓種蝦可多次抱卵,草蝦產量也因此在 1970 年代扶搖直上。

當初人們是怎麼想出剪眼柄這招的?剪眼柄的方法首見於 1943 年一篇法國的論文,提到剪除眼柄的草蝦,性腺佔體重比例會繼續攀升。這篇論文很短,但是有提到德國人在 1937 年,曾經提到眼柄會產生一種抑制延緩草蝦脫殼的荷爾蒙;再去翻閱那篇德國人的論文,卻不知道他為何會想到要去對眼柄下手。

黃永森老師直到多年後,才在偶然間發現早在 1910 年,有人為了要研究蠑螈等兩棲動物的膚色功能,把牠們的眼睛塗黑,使其無法接收到光線,體色就會隨之產生變化。緊接著在 1912 年,又有後續研究發現,把十足目甲殼類動物的眼柄剪除,會導致下次脫殼提前發生。也許就是這些早期的研究,使得後來的研究者靈光乍現,想到眼柄可能與抑制性腺生長有關。

脊椎動物也有類似的機制,研究發現腦下垂體分泌的多巴胺,會抑制泌乳激素分泌以及性腺成長。使用高活性催產劑誘導養殖魚類繁殖的「林彼法」 (Linpe method) ,就是運用了這個生理特性。雖然水生動物的生殖生理是個很專業的研究題目,不過從這段回溯研究的過程,我們可以窺見研究總是有脈絡可循。然而許多時候,我們想要做出來的成果,往往如同辛棄疾的〈青玉案〉這首詞所言,當真是「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Visited 81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