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65週年】後來他們怎麼了——華生

分享至

撰文|葉綠舒

一九五三年3月7日,在威爾金斯(Maurice H. F. Wilkins,1916-2004)與富蘭克林(Rosalind E. Franklin,1920-1958)不知情的狀況下,根據兩人的實驗結果建構的第一個DNA原子模型由克里克(Francis H. C. Crick,1916-2004)與華生(James D. Watson,1928-)完成了。五天後,當威爾金斯與富蘭克林站在這個模型前面,他意識到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已被眼前這兩個人搶得先機完成了。

科學界一直以來的「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的風氣,使布拉格爵士(Sir William Lawrence Bragg,1890-1971)在不願再度痛失發表先機的壓力下,應允了華生與克里克插手威爾金斯與富蘭克林的研究;而取得先機的兩人,後來分別的發展又如何呢?

華生在與克里克共同解開了DNA的結構後回到美國,短暫地在加州理工學院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停留後,便落腳於東岸的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接下來的許多年,除了繼續研究病毒的結構之外,華生將主要的研究重心放在解構RNA的立體結構上。他相信,RNA是DNA與蛋白質之間的中介者;由於DNA有清楚的立體結構,因此他也認為RNA有立體結構。

以我們現在的後見之明看來,他在RNA立體結構上的想法也對也不對。RNA的確有其立體形狀,但並不是所有的RNA都如DNA一樣,只有固定的幾個立體形狀。或許也因此,雖然他在哈佛的二十年間(1956-1976)由助理教授一路升等到正教授,但許多人認為他的哈佛歲月對學界的貢獻主要在於撰寫教科書。

生物醫學類科的學生,應該很少沒看過《基因的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與《細胞的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這兩本書吧!華生與班哲明(W. A. Benjamin)親自撰寫了前者的第一版(目前到第七版,並由多人合著),同時也首創了在每一段落的前面用短標題點出整段大要的風格;而後者則是由他擔任前三版的主編,召集了許多科學家來一同撰寫(目前到第六版)。這兩本書,尤其是後者,在許多大學的細胞生物學課程中都是指定教科書。除了這兩本之外,華生還寫了《重組DNA》(Recombinant DNA)這本書。

他在1968年開始擔任冷泉港實驗室(CSHL,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的主任(同時也還在哈佛大學擔任教師),直到2007年的10月25日,因為發表涉及種族歧視的言論而被要求下台。在他擔任主任期間,他一手將冷泉港打造為美國的生醫研究與教育中心;除了有許多研究人員進行與癌症、神經系統的疾病等方面的研究之外,冷泉港也開設許多課程提供研究人員選修。在這段期間,他曾於1990年接下統籌人類基因體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的棒子,但在1992年因與反對申請基因序列的專利,與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希莉(Bernadine Healy,1944-2011)意見不和而離職。

或許天才都不善於隱藏自己的意見?華生在1962年開始著手撰寫《雙螺旋》(The Double Helix)這本書,並於1965年11月寄給克里克與威爾金斯,而身為當事人的鮑林(Linus Carl Pauling,1901-1994)與富蘭克林的弟弟柯林也收到出版社寄來的書稿。根據他自己的說法,他寫這本書是為了「解釋其中的原委曲折」,但克里克與威爾金斯看到書稿後大為不滿,接著哈佛大學校長很快便收到兩人律師的正式信函,聲明若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此書,他們會採取法律行動;而富蘭克林的弟弟更拍了一封電報去抗議,另一名當事人鮑林也對於裡面描述到他的家庭成員的部分大為不滿,除了寫信給克里克之外,還將信件的副本寄給九個人(包括哈佛大學校長)。雖然書最後在換了一家出版社、修改許多細節之後還是在1968年出版了,但引發的憤怒與不滿卻也真是令人瞠目結舌。而他在2010年出版的回憶錄《Avoiding Boring People》,更是以「恐龍」、「化石」、「庸才」、「過氣者」等名詞來描述他的同行們。

與華生在2007年10月初接受《泰晤士報》的一場專訪中所發表的言論相比,《雙螺旋》一書出版前的風波大概只能算是小菜一碟。在這場專訪中,他直白地說,他不認為黑人與白人一樣聰明;他甚至還說,只要與黑人共事過就知道。這些話一說出口(專訪在10月14日見報),立刻遭到許多黑人民權團體抗議,原本已安排好的打書行程也被取消,他也在10月18日被冷泉港暫停他的主任職務。雖然他道了歉,但最後還是在10月25日辭職,離開他工作了將近40年的冷泉港。

離職後華生曾一度因收入銳減,在2014年拍賣他的諾貝爾獎牌。雖然最後以四百一十萬美金買下他獎牌的俄羅斯巨富吾斯曼諾夫(Alisher Usmanov,1953-),還是把獎牌還給他了,但他還是第一個在得獎者還在世就拍賣諾貝爾獎獎牌的人。身為參與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關鍵人物中唯一還在世的人,華生的一生無疑是精彩而充滿爭議的。

 

相關閱讀:後來他們怎麼了——克里克

--
作者:葉綠舒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教中心特約寫手,從事科普文章寫作。

 

加入好友

(Visited 57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