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結構65週年回顧

分享至

撰文|葉綠舒

1953年4月25日,《自然》(Nature)期刊上刊登了三篇論文。第一篇是由華生(James D. Watson,1928-)與克里克(Francis Crick,1916-2004)共同撰文的《去氧核糖核酸的結構》(Molecular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 A Structure for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其它兩篇則分別由威爾金斯(Maurice H. F. Wilkins,1916-2004)、史多克斯、威爾生以及富蘭克林(Rosalind E. Franklin,1920-1958)、葛思林共同撰寫。

在當時,由於還有不少人質疑DNA是否為遺傳物質,因此雖然華生與克里克兩人都認為他們已然破解了生命的奧秘,但這篇文章一開始並未受到廣泛的注意。克里克甚至曾寫,許多生化學家的反應「介於冷淡與無言的敵視之間」,而遺傳學家則完全忽視這一項發現。這篇論文在出版的半年間逐漸引起大眾與科學界的注意,兩人也由默默無聞而聲名鵲起,終於在1962年與威爾金斯同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六十五年後的現在,大家都理解這一篇論文的重要性。

這兩個人,後來雖然曾在人生與科學的路上交會數次,但還是以1951-1953這段時間的互動最為緊密。一個是早慧的天才,二十出頭便已經拿到博士學位,除了孜孜矻矻地尋找一個會讓自己功成名就的研究題目之外,在當時腦子剩下的部分可說是充滿了把妹的念頭;另一個則是「大隻雞慢啼」已找到人生伴侶的老博士生,卻因為總愛在其它人討論科學時「參一腳」以及洪鐘般的笑聲,讓他的指導老師以及同事們頭痛不已(雖然他的意見中肯的時候也不少)。

往後兩人乘著盛名,分別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上前進:華生轉向研究RNA的結構,同時也撰寫了幾本極富盛名的分子生物學教科書;克里克則繼續擔任一名稱職的發想者,為遺傳密碼的發現貢獻了許多心力之後,又轉而研究神經科學(意識)。

在當時兩人解出DNA雙螺旋結構後,由於實驗結果並非出自於他倆之手,後續引發了許多爭議:包括關鍵的「五十一號照片」以及藍德爾(John Randall,1905-1984,富蘭克林當時在他手下工作)在1952年底交給醫學研究委員會的年度報告,為何會流入兩人手中,以致於最後造成國王學院多年來的努力竟然付諸流水,主要的成果被他人取走?雖然威爾金斯最後也在1962年一同獲獎,但多年心血最後關鍵的成果卻被他人奪去,也難怪當年他要直呼兩人為「一對流氓」了[1]

由於這些隨之而來的爭議,使得華生曾被路上偶遇的同行稱呼為「誠實的吉姆」(Honest Jim);顯然華生對此耿耿於懷,以致於在他後來撰寫解出DNA雙螺旋結構的經過時(《雙螺旋》,於1968年出版),第一稿原本的名稱竟然就是它。

科學家動手寫自己的事情的人原本就不多,以類似花邊新聞的形式來寫自己的專業領域發展的,恐怕華生大概是空前絕後吧!當然也由於以如此形式撰寫的科學家自傳著實不多,這本書雖因引發數位當事人抗議最後無法在哈佛大學出版,但數十年來卻一直維持暢銷,甚至在現代圖書館(Modern Library)的「一百本最佳非小說」(100 Best Nonfiction Books)中,「雙螺旋」名列第七。但令人扼腕的是,對解出雙螺旋貢獻良多的富蘭克林,卻早已在該書出版前十年(1958)便已因卵巢癌香消玉殞,根本來不及對華生將自己在書中的多所詆毀進行辯護。

在DNA結構解出後六十五年的此刻,除了回顧這段歷史以外,或許我們更該回頭去看看,這些年來,科學界對於女性科學家的待遇是否已經提升?是否女性只要「夠努力」,就能夠取得與男性一樣的地位?在2016年12月出版的「未竟之業」中,安‧瑪莉‧史勞特明白的告訴我們,女性要能夠與男性一樣「撐起半邊天」,先決條件是要有一位支持自己的配偶、而且自己也要能欣賞伴侶所付出的犧牲。也就是正如她書名上說的,這是仍待努力的「未竟之業」。

另一個我們需要努力去檢視的問題是:在研究倫理上,是否科學家們更小心在意了?從最近這些年各國與台灣層出不窮的研究倫理事件看來,我們在這方面也還有長路要走。有時不免想到,或許「專業科學家」根本不該出現,科學研究或許該停留在十六到十八世紀時所謂的「紳士的運動」,是否會少些造假與惡意排擠?

最後,容我分享一點點克里克的軼事,為本文作一個較為愉快的結尾。我在1998-2001年於沙克研究所(The Salk Institute)進行博士後研究時,曾親眼看過克里克博士本人。他當時已白髮蒼蒼,但仍維持一週來沙克數次進行研究;沙克研究所提供他專屬的停車位,每次他來,我都會看到那掛著「AT GC」的個人車牌的白色賓士車。克里克很愛去沙克的員工餐廳吃飯,據說他還是保持聆(偷)聽隔壁桌的年輕科學家們討論科學,有時還會插嘴發表意見的習慣。有一次,一位年輕科學家有眼不識泰山,在克里克發表對他研究題目的意見時,還直接跟他槓上!克里克倒也不生氣,反而是那位年輕科學家的同桌伙伴嚇得不得了...哈哈!

 

推薦閱讀:雖然《雙螺旋》(時報出版)大大有名,但更值得閱讀的是以下兩本書:《克里克:發現遺傳密碼那個人》(左岸出版)與《DNA光環背後的奇女子》(天下文化),在此向大家推薦!

註解[1] 麥特‧瑞德里。克里克-發現遺傳密碼那個人。左岸文化。ISBN 9789866723513。P.91

--
作者:葉綠舒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教中心特約寫手,從事科普文章寫作。

 

加入好友

(Visited 19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