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廣播電台【樂活科學心】:慈心永續

分享至

教育廣播電台 FM101.7--【樂活科學心】

主持人:陳竹亭老師
受訪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蘇慕容

播出時間: 03/21/11:05 am

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是如何開始他們的工作?工作內容如何?

慈心基金會初創辦時乃是由於日常老和尚看到田中有死亡的動物,就起心動念。難道人類的生活一定要和其他動物的生存敵對嗎?日常老和尚就號召了一些弟子來開發有機農業。蘇執行長原來也是在農業實驗所工作,使用農藥、化肥,追求產量。開始時,有人轉向有機農作,其實十分辛苦。農藥一停,作物就很醜。但是有人種,必須有人肯買。自種自銷,才能夠堅持下去。先是信眾小規模的支持,但是當時也有一些生病的群眾正好在尋求有機農作,市場就逐漸的打開。近兩年在台北南門市場附近推動的「田中有腳印」市集,就是將各地的有機農作集中成週六市集,就可以加強推廣有機農作的行銷。

關於綠色保育標章,是在98年政府成立有機食品驗證,決定加以管理。但是有些農家因為各種因素,雖然願意實施有機農作,卻無法獲得驗證的資格。因此就推出「綠色保育標章」,讓一些有田無證的小農們的農作得以銷售,鼓勵他們繼續實施有機農作。大部分的人會注重食安問題,卻可能忽略了環境生態保育。自己吃的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終究不易連想在一起。林務局就呼籲一些團體來做生態保育,然後有機農作上就貼上「綠色保育標章」!慈心就在當時加入了團隊。

民國91年,在三芝的阿食伯蓮花田中進行台北赤蛙的保育工作。蛙類物種消失是一種重要的警訊,表示生態環境惡化的危急程度。動物園發現這一支赤蛙類殘存不多,當時用了很大的功夫讓志工在當地蹲點,與農民努力用交心溝通,超過半年的時間才說服了農民放棄農藥,觀賞的蓮花雖然小了一點,終於保護了蛙種。另外在台南官田,曾經有一次水雉因農藥死了八十多隻,當時的總數也不過兩百隻。在積極的保育工作下,目前水雉數目已經達到了八百隻。因為生態保育頒布的「綠色保育標章」也就提升了有機農業的推動。

在豆類方面的工作,是因為世界各地的豆類的基因多樣化正在逐步消失。豆類是世界上許多民族的重要營養源。但是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豆子的種類就在減少。響應世界豆類推廣也是為了基因多樣化的目標所做的。在淨塑方面是因為海洋中的塑膠汙染益發嚴重。塑膠除了焚燒掉的,大部分進入了海中,影響海中生物至鉅。慈心近些年開始淨塑、淨灘的活動,正是響應塑膠危害的問題必須給予正視,否則海中的許多生物都將會逐漸瀕臨危急的滅絕狀態。

全台灣的有機農業目前不過是可耕地的1%。往前看,消費者的教育、學童的教育、發展驗證、農民的態度都還需要繼續不斷的努力。政府的有機農業促進法也還在推動。休耕的農地閒置也是損失,能否轉成其他的經濟作物,需要政策的支持。若能轉往有機農作,益處固然有,還是需要政策的鼓勵和補貼。優惠的部分若能提升就會有力度,糧食需求量大卻不能忽略維持環境、生態的重要。當然也有人擔心糧食不足,饑荒仍然是世界危機,都需要平衡。

學童的營養午餐若用有機米,成本就提高,也要平衡考慮。今天大部分人的食米量是在下降,但是還是購米有看價格的習慣,都影響有機米的推廣。慈心的作法是必須著重教育,政策和法律面也要著力,無須抗爭,但是溝通和合作總是必須要持續發展,才是上策。

※本文感謝陳竹亭老師提供,原文於此

 

 

加入好友

(Visited 40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