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哈欠」的個別差異從何而來
■看到或聽到別人打哈欠的時候,你會跟著打哈欠嗎?就像情緒會感染一樣,有的人容易被別人的哈欠感染,但有的人不容易。這是為什麼呢?
撰文|林雯菁
感冒會傳染,笑聲會傳染,打哈欠也會傳染。不論是看到或聽到別人打哈欠,甚至是只要想到打哈欠這件事,我們就有可能不由自主地打起哈欠來,這被稱為「感染性哈欠」(contagious yawning)。除了人類以外,某些動物也被觀察到存在有感染性哈欠的現象,像是黑猩猩、猴子、狗,甚至是虎皮鸚鵡。有趣的是,當一群人同時看到一個人在打哈欠時,有些人會跟著打起哈欠來,但有些人卻不會。也就是有些人容易被感染,有些人不容易被感染,這是為什麼?兩個分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和《 i-perception》的新研究不約而同地試圖為這個問題提供解答。
發表在《當代生物學》,由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研究者所執行的一項研究指出,一個人容不容易跟著別人一起打哈欠,和他大腦的初級運動皮質的皮質興奮性(cortical excitability)註以及生理抑制(physiological inhibition)強度有關。在這個實驗中,參與者觀看許多不同的短片,這些短片的共通點是其中有人在打哈欠。參與者在觀看影片時的反應會被全程錄影,研究者藉此得以知道參與者在觀看短片的過程中是否有跟著打哈欠,打了幾個哈欠。讓參與者觀看有人在打哈欠的影片或照片,是感染性哈欠的研究中經常使用的實驗方法。利用穿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這群研究者發現初級運動皮質的皮質興奮性愈高的人,愈容易看到別人打哈欠就跟著打哈欠。同時,他們也使用穿顱磁刺激去改變參與者運動皮質的生理抑制強度。結果發現當生理抑制的強度增加時,參與者出現感染性哈欠的次數便減少;相反地,當生理抑制的強度減低時,感染性哈欠出現的次數便增多。
另一項發表在《 i-perception》,由日本東北大學的研究者曾加蕙所主持的研究,則是把焦點放在偵測能力強弱的個別差異上。臉部表情反映出我們內在的情緒反應,有些人只要稍微皺個眉頭給他看他就知道你心情不好,但有些人非得要你擺個非常臭的臭臉他才能看出你心情不好。這是因為偵測表情的知覺能力存在著個體差異,有人敏感,有人遲鈍。那麼我們偵測別人打哈欠的敏感度是不是也有不同呢?這個不同是不是會影響我們受到感染的容易程度呢?在這項研究中,實驗參與者必須觀看許多不同的照片,並指出照片中的人是否有在打哈欠。結果如同預期,那些擅長辨識其他人是否有在打哈欠的參與者,在實驗中出現感染性哈欠的次數比那些不擅長的參與者還要多。不過一個人是否容易被別人打哈欠所感染,跟這個人辨識別人是否快樂、是否憤怒的能力沒有關係。
以上兩個研究分別指出造成感染性哈欠的個別差異的幾個因素,包括大腦運動皮質的皮質興奮性和生理抑制強度,還有知覺系統偵測他人打哈欠的敏感度。過去研究曾發現,年齡也可以解釋小部分的感染性哈欠個別差異,原則上年紀愈大的人愈不容易出現感染性哈欠。也有研究發現女性較男性有更多的感染性哈欠,但卻也有不少研究無法複製這項結果。不過,感染性哈欠這個研究領域,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圍繞著同理心(empathy)打轉。
一項頗有歷史的說法認為感染性哈欠與同理心有關,只不過這幾年開始出現一些不支持這項說法的研究證據。支持這項說法的人會舉自閉症光譜疾患(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患者或思覺失調症患者作為支持證據,因為相較於一般大眾,他們通常較不具同理心,剛好他們出現感染性哈欠的頻率也比較低。只是近來有研究者認為這說不定是因為注意力的關係,因為ASD族群的行為特徵之一就是他們比較不會去注意別人的臉或眼睛。在一項研究中,當ASD參與者遵照指示把注意力放在打哈欠的人的臉上時,他們出現感染性哈欠的頻率就變得跟一般人不相上下了。不過我們當然不能因為一個實驗的結果就拍板定案,而是需要更多設計完善的實驗來檢驗這項說法的真實性。另外也有為數不少的研究,以各種同理心問卷或測驗來測量參與者的同理心,試圖找出同理心和感染性哈欠兩者之間的關聯,只是這些研究的結果並不一致。所以有學者認為,現階段就要把感染性哈欠跟同理心連在一起,似乎言之過早。
看起來,這是一個雖然有點年紀但仍然有很多問題有待回答與解決的領域。對了,不知道各位在閱讀這篇文章的同時總共打了幾個哈欠呢?
註:運動皮質的皮質興奮性高,施予比較低強度的刺激,就能引發特定強度的動作誘發電位。
參考文獻:
- Brown, B. J., Kim, S., Saunders, H., Bachmann, C., Thompson, J., Ropar, D., … Jackson, G. M. (2017). A Neural Basis for Contagious Yawning. Current Biology, 0(0). doi:10.1016/j.cub.2017.07.062
- Chan, M. H. M., & Tseng, C.-H. (2017). Yawning Detection Sensitivity and Yawning Contagion. I-Perception, 8(4), 2041669517726797. doi:10.1177/2041669517726797
- Massen, J. J. M., & Gallup, A. C. (2017). Why contagious yawning does not (yet) equate to empathy.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80, 573–585. doi:10.1016/j.neubiorev.2017.07.006
--
作者:英國倫敦學院大學(UCL)認知神經科學博士。研究人類行為的腦神經機制。喜歡在《Wen-Jing的科學文獻報告》上與大家分享地球上最新的科學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