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新知】文化教你公平,不是基因
■ 人類的種種行為,經常被解釋為自石器時代出現在非洲大草原上,歷經演化過程千錘百鍊之後,所造就的固定模式。但是最近有一項研究指出,人們對這輩子可能再也碰不到面的陌生人,仍能表示善意並公平以待,其實是文化薰陶的功勞,而不是基因的影響。
編譯 ∣ 高英哲
這項在三月十八日發表於《科學》雜誌的研究,針對來自全世界各種社會裡,一共兩千一百人,進行三種行為測驗,結果顯示人們在市場裡進行交易,或是有宗教信仰時,大多會稟持天生的平等心,公平對待所有人。大體來說,他們會依循各自的社會習俗,在非正式的社交場合中,促使大家都能以誠相待,結果可使社會更加茁壯,也隨之愈形複雜化。
就生理上來說,今天的人類跟二十萬年前的老祖宗,根本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不過他們的「文化 DNA 」可就不一樣了。主持這項研究的加拿大卑詩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演化心理學家亨利奇(Joe Henrich)表示,基因沒辦法解釋他們所觀察到的那些社會效應,你得要在當地成長,才會學習到那一套做法。
人們會對陌生人抱持善意,這件事相當令人難以捉摸,因為在人類絕大多數的歷史中,人們通常是對陌生人抱持疑慮,進而暴力相向。在兩百五十萬年前到二十萬年前的石器時代,人類大多分成一小群一小群地生活,這些小團體彼此間經常產生衝突。有人對當時的人類死亡率進行分析,估計每七人中就有一人會死在衝突事件裡。
但是後來事情逐漸有了轉變,以家庭為骨幹的小團體開始集結在一起,形成一同打獵、採集的部落,到了農業時代再進一步形成城邦,最後變成國家。人類學家說,只有人們願意待人如親,把昔日僅限於親族的善意,也拿來對待陌生人,這樣的社會演變才有可能發生。
?
視人如親:演化的美麗錯誤?
有些學者認為,這種社會轉變是起因於原始人性裡產生了些許美麗的錯誤,導致人們「不小心」把陌生人當成親人對待。另一派學者則認為這是石器時代的思維殘留下來的效應,也就是說在我們內心深處,會認為碰到的每個人必然是家族成員的一份子,很難想像自己會碰到一個這輩子就見這麼一次面的人。
不過亨利奇的研究團隊可不這麼想。他們認為個人對陌生人抱持的善意,可讓社會活化茁壯,藉此在跟其他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的社會競爭時佔得上風。習於公平對待彼此的社會,人際溝通的效率更高,動員人力進行戰爭時也比較迅速,整體而言獲得的利益,比那些自私小氣社會裡的蠅頭小利,要來得划算多了。
就這樣的看法而言,促使大家公平互惠的社會習俗,以及像是市場或宗教活動之類非正式的社交場合,都是演化這條路上必然會發生的現象。幸好這些現象通常會讓我們生活得更加順利,不過也許正是因為它們有這樣的功用,才會自然而然地出現。
亨利奇說,一旦有了造就這些現象的文化演化過程,自然也就會產生推動這些現象的手段。人們會產生鼓勵公平相待,並且懲罰那些犯規者的互動模式。
?
?鼓勵分享
為了研究箇中細節,亨利奇的研究團隊蒐羅了狩獵社會、採集社會、捕魚社會、放牧社會、粗耕社會、支薪社會,總共十五個不同類型的社會型態裡,一共兩千一百位受試者,然後讓他們玩三種版本的遊戲,藉此測量他們天生的平等心。
第一個測驗叫「獨裁者遊戲」,受試者得到一日所得,然後他要分錢給第二個人,分多分少完全隨他的意。兩個人都是匿名的,所以單純就自利的角度來看,沒有理由要分任何錢給第二個人。
第二個測驗叫「最後通牒遊戲」,第二個人事先決定給多少錢他會接受,給多少他則會拒絕,但是如果他拒絕的話,兩個人半毛錢都拿不到。自利主義會讓第二個人接受任何金額,即使錢少得可憐也拿。
第三個測驗叫「外力懲罰遊戲」,有第三個人可以拿到一筆錢,這筆錢他可以自己留著,也可以在第一個人對第二個人不公平時,拿出來懲罰他。自利主義會讓第三個人留下這筆錢,根本不會用來懲罰任何人。
實驗結果歸納出來的趨勢很明確:生活在愈大型的社會中,參與愈多市場交易與宗教活動的人,愈是願意分享東西,也愈是願意懲罰那些自私的傢伙。在這項研究中,社會市場化的程度是以每人攝取的熱量中,透過市場交易取得的百分比來衡量,結果顯示人們參與市場交易的程度,與人們是否比較願意公平對待陌生人,有非常高度的相關。信仰世界主要宗教的人數比例,對人們公平對待他人的效應,則沒有參與市場活動那麼明顯(顯然下地獄的恐嚇,比不上生意不佳的警訊來得實際),不過也同樣有相當可觀的關連性。
?
公平並非理所當然
而在缺乏社會習俗與非正式社交場合的小型社會,人們對公平的概念就顯得非常狹隘。亨利奇說,生活在小型社會的人們是有一點公平概念,但對於生活圈以外的人可不適用;對他們來說,公平並不是天經地義的,即使是,也沒辦法讓你發展出一個運作良好的大型文化。
亨利奇指出,早在農業問世前幾十萬年,人類的文化就開始講究公平性,從而促進形成穩定的大型社會結構,然後更進一步加速文化往公平的方向演化。這裡頭可能也有生物學上的因素存在,讓人類發展出語言與認知能力,但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文化的關係。亨利奇說他們當然不能一筆抹煞文化與基因之間,有所互動的可能性,但是在所有三種測驗裡所看到的現象,光是用文化演化的角度,就足以解釋得清清楚楚了,並不需要基因來插花。
世界銀行經濟學家霍芙(Karla Hoff),在《科學》雜誌這篇研究報導旁邊的評述中寫道,經濟學認為個體偏好與生俱來且穩定如一,這項研究結果卻對這個標準假設提出疑慮。她說我們當然沒辦法向我們的祖先求證,他們在採集食物時對待彼此究竟有多麼講究公平,不過這份研究確實讓我們對此多了一點了解。
?
延伸閱讀:?Markets, Religion, Community Size, and the Evolution of Fairness and Punishment. Science, 327: 1480- 1484.
補充資料:點此下載? (內含大量統計資料)
原報導出處:Wired Scinece, By Brandon Keim March 18, 2010
責任編輯:MissZoe
Welcome back, 英哲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我的課討論過類似的主題,譬如教養。
這篇文章我可以用在下學期的課中。
但是公平的底限難道不是個體的利害嗎,那不是源自基因嗎?
我在課中的說法是人類從演化中獲得兩大特質,一面是顯示在個體上,一面是顯示在群體上。智人是在兩方面差異、要求都很大,也很複雜的動物,這是我們的宿命。不能認清這一點,我們就沒有條件要求過與其他動物不一樣的生活。
我認為這份研究,一言以蔽之,就是想要證明人們看似大公無私的舉動,是因為這跟個人利益相符合。換句話說,這樣的研究不但不是在挑戰「自私的基因」論調,反而是想把道德情操的範疇也納入廣義的基因論的解釋裡。真的是相當西方式的科學思維。
上週孟哲丟這英文新聞報導給我,說很有趣。看了的確有趣,於是丟給咱們的快速翻譯者高先生,說:「噯!經濟是你的專業!交給你了!」
今天文章出爐,找附隨資料時,赫然發現跑了不少複雜的統計分析,是相當紮實的量化研究。我說:「這統計挺複雜的呢。(辛苦你了,默默耕耘的譯者~)」高先生:「念經濟成天就跟統計一起鬼混,這就是我放棄念經濟學博士的原因。」(氣氛頓時一陣淒涼)
孟哲下午也丟我訊息,說:「唷!文章出來了,好快。」
「對啊,感謝你丟好文連結給我。」我說。
「嘿嘿,我可以想像你的老闆在下面留言的畫面了耶。」(就這麼想跟本中心主任對話呀?孟哲是瘋狂粉絲?)
vice versa.
有好幾個議題可以進一步思考
1 文化演化有什麼特徵,與生物演化相比呢
2 圖左端的數據挺分散的,是否有什麼意涵
3 公平的社會意義應該不是無限上綱,因為公平不等於公義。就向民主一樣,如果不能掌握精義,只注重形式,我們的政治和教育正是學習西方,學到半弔子的例子。其他的如人權、科技...莫不如此,聽起來像是五四的老調了。
圖左端的數據分散,應該是表示社會市場化低的社群,在「獨裁者遊戲」這個測驗上的結果表現分散,不若高度市場化的社群那樣具有一致性。(所以這些地方的人,若不是不想分給別人,就是不是因為市場而想分給別人)
但如果扣掉Au這個地方,看起來就不會那麼分散了。
像這樣的統計圖表在這份研究中還有好一些。
統計本身是個奇妙的學門,有了電腦之後,判斷變項間關連性變得更容易了,但仍然非常仰賴研究操作者靈敏的頭腦、清晰的邏輯、以及設計實驗的技巧和判斷能力。(學統計真的很辛苦!經驗談~)
圖左的數據分散,做研究的團隊有提出一兩種可能的解釋,簡單來說的話,就是社會規模小到某種程度的時候,一點小小的變因都會產生很大的差異(比方說 Au 這個地方,剛好是一個有好東西不跟好朋友分享,就會全身不舒服之類的)。統計學的基礎也是在此:母體夠大的時候,變異性就被稀釋掉了。
說真的,雖然統計學裡用到的數學對我來講很困難,但真正的挑戰還是在「設計」。用每天吃進肚子裡的熱量,不是靠自己種菜種出來的比例,來代表一個社會市場化的程度,虧他們想的出來。:-p
有人不同意,但我個人滿喜歡 Dawkins 的 Meme 說的。
(其實不是由他第一個提出來,但正式給予名字的似乎正是此人)
meme,或稱「文化基因」,跟生物體的基因一樣都會 複製. 散佈,跟基因一樣,它在複製時也會因「犯錯」而「突變」,而散播得最成功的,也並不一定是最優質的meme。(最適者生存 / 最幸者生存,也有因遺傳漂變和環境隔離而存活的例子)
私以為,meme 可以比擬為快轉的天擇模型(因為文化的演化一般來說比生物演化快得多)。
不過有什麼變化中的事件,是不能以任何一種演化理論來解釋的呢?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報導時,也是首個聯想到道金斯。不過可能因為個人嗜好以及所學不同的緣故,我對道金斯的理論比較有興趣的點,倒不是它們是否普世適用,而是「為何道金斯會這樣想事情呢」?他的思想的「文化基因」從何而來?(沒弄錯的話,道金斯似乎是個極端的個人主義,也是無神論者。他的意識型態,淋漓盡致的表現在學說之中...)
我不太清楚他是否為極端的個人主義,但道金斯的確是個無神論者。
另外,道金斯被某些學者批評的點,也在於他將天擇的單位,從個體下放到基因的層次。
(當然,還有他將基因「擬人化」,給予「自利」(selfish)的特質是否為恰當的做法... Dover 在書裡毫不保留地抨擊這幾點)
Miss Zoe 是研究文化人類學或是社會學呢?
在全球化的大量資訊流通之下,這類的研究相較於上個世紀應該是困難了不少吧 ;P
(進入板聊模式。)我猜,念傳播應該通常會被歸類到社會學那一塊吧。(許多人認為傳播學只是心理學與社會學的小小分流,終將回到大海)但因為我研究的是次文化群體,重視個體差異遠大於社會共通性,所以其實對人類學的興趣比較高。
對我來說,描述共性沒那麼重要,但我發現科學家跟經濟學家都還挺在意共通性這一點的。(終於又扯回科學上!^^;;)
不是科學家才注意通則,人的大腦演化的方向,注意通則(歸納)進而聯想未知可能(演繹)的本事遠超過其他生物。人對於不解規律的事物甚至會害怕(怕鬼?)基本上,其他生物只活當天而不知有明天,而人常是根據昔日的記憶為明天而活。(想到薛岳的歌了嗎?)
至於以基因為生命基礎,以身體為載具的模型,我可以給另一個例子。一般人對物體運動的概念是物質(matter)為體,能量(energy)為用。物質可以決定施力與否,施力時就需要能量,所以物為主,能是driving power。
反過來想,如果能為體,物為用,能是主,物是載具,譬如紅外線「裝進了」物質,物質就會振動;可見光或紫外光「裝進了」物質,物質外沿的電子就會頻繁活動;X光則可使物質內部的電子頻繁活動,甚至離開物質。根據這種能可役物的想法,就有科幻小說以巨大的能量可發生心智、也可創世為題材,把科學和宗教寫在一起。聽起來蓋婭學說也不稀奇了吧。
那麼meme對gene究竟有什麼好處呢?只有對gene有好處的meme才能存留嗎?還是meme可以爭得獨立格而自由發展成本體呢。
咦!blog也有突變嗎?
呃呃,時間顯示是對的,排序卻是錯的。應該是突變了!
改好了,看來是因為迴響功能一次開太多層,系統會阿達。
不只序位,欄位長短也會突變呢
我的知識很淺薄,在這裡亂說話會挨打嗎?
我個人比較認為公平的態度源於更精算的自私,
可是我不知道我可以不可以談論以下的內容:
我是相信人類之前宇宙中可能有其他的高度文明,現今成為宗教中所談論的神
我相信輪迴及佛教所說的阿賴耶識
似乎基因的功能大多查不出的,與阿賴耶識的業力記載有關
而依照各宗教的記載,神獎勵有愛心.寬大....等等的價值,允許再投胎為人;其餘懲罰為其他物種,
長期所演化出來的人的特質就有所篩選
而且因福報高下出生文明物質條件不同的地區
所體現的公平心理就有差異
不好意思就這樣
我有事先離開了!
這裡當然是開放給各種言論,只要不涉及攻擊謾罵或商業廣告,所有的意見都可以被接納。:-)
提到阿賴耶識(剛好我是佛教徒,只可惜不是大乘,所以對阿賴耶識沒有特別的研究),我認為如果我們太過強調阿賴耶識(更何況小乘普遍來說並不承認阿賴耶識),那麼好像世界上的事的根由就無從討論了?你覺得呢?
另外雖然有點離題,不過我覺得正統佛教中的輪迴概念,雖有畜生道之說,但身而為人也稱不上是太大的福報——還有天人以及真正開悟脫離輪迴的狀態呢!
(說到佛經中的天人,就我粗淺的理解,天人的意思其實是有別於人的高智慧生物,可能是外星人,或是另一種不同次元中的未知生命體。)
總而言之,我們未必總是需要把哲學與所謂的科學發現分開來談,不過如果一種哲學會導致封閉式的結論的話,那麼對於智識的進展恐怕是較不利的。
科學版有人來談宗教問題,
I think you can take it as a kind of success or compliment.
說真的我比較喜歡科學;宗教我真的搞不懂!
我對宗教沒有虔誠的信仰,只是對於世界的一種好奇.
我想佛教所說也許是真的,只是沒有告訴我們全部
基於一種教導.指引的想法吧!
佛"遺教經"教導我們不可以學天文學,反而使我更好奇天文學,
我一直擔心被神處罰,因為我常質疑神訂的規定
你看過"時間迴旋"嗎?
神會不會也是聯合國共同決議
而我們可以提出審議式民主嗎?
當然只有像你們這樣有學養和思考穿透性的人才有看世界.討論世界的能力
Type your comment here
期待有生之年能夠見到大一統理論,就算只是雛形也好。
(我相信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