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大人物】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孟德爾是誰?
撰文|王道還
孟德爾(1822-1884)與達爾文(1809-1882)都是十九世紀的科學巨人,這是常識。生活在「後-基因組時代」的人,甚至可能覺得孟德爾才是巨人中的巨人。
不過我們對孟德爾這個人知道得很少。拿他與達爾文比較,更能凸顯這個事實。達爾文出身名門,連雪萊夫人的《科學怪人》(1818)都要抬出他祖父的名號,說服讀者相信書中故事「不完全嚮壁虛構」。母系方面,達爾文的母親是威吉伍家的大小姐。「威吉伍」(Wedgwood)是英國第一個高級瓷器品牌,創辦人正是達爾文的外祖父,與達爾文的祖父是朋友,他們一夥人在英國工業革命發軔之初(十八世紀末)的活動,仍是史家研究的焦點。
就算達爾文沒搞出什麼偉大的名堂,他五年環球航行的遊記,一路上收集的標本,加上他寫的短篇論文與私人信件、札記,都能確保他在科學史上的地位,因為那些資料全都可以反映英國在十九世紀的典型科學活動。有時,平庸一些的科學家更能讓我們一窺科學生涯的究竟。別的不說,做實驗就是個沈悶的苦差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實驗都以失敗告終。即使諾貝爾獎得主在本行內發表的意見,也可能錯誤的比正確的還多。
相對於孟德爾,達爾文簡直是天之驕子。孟德爾出生於農家(位於今日捷克境內),是長子也是獨子。他不想繼承家業,家裡又供不起他念書,才進了修道院。孟德爾成為神職人員之後,連例行職責都做不好,例如到醫院照顧病人,因為他受不了院內的景象。那時窮人才上醫院看病,醫院資源不夠,髒亂不堪,簡直是病原集散地。孟德爾身心受創,自己都病了。於是修道院長派他去教書。
可是孟德爾沒有通過由維也納大學教授主持的教師資格考試。由於參加教師考試的人通常都上過大學。於是院長送孟德爾到維也納大學當特別學生,進修兩年,那時他已廿九歲了。一八五三年七月,孟德爾返回修道院,第二年到當地一所新成立的學校教書,一教就是十四年。他始終沒取得教師資格,內情難以稽考。
一八五六年孟德爾開始從事豌豆實驗。一八六五年(磨劍十年?),他把實驗結果整理出來,在當地的自然科學會社分兩次宣讀,第二年(1866)正式發表,我們現在知道,其中包括現在中學課本裡的「孟德爾定律」:分離律與獨立分配律。
問題在於:孟德爾做豌豆實驗的「本意」是什麼?他想解決什麼問題?他認為實驗的結果是什麼?他的實驗記錄、筆記留下的不多,這些問題的答案,後人大多從論文裡自行解讀。牛頓說自己看得遠,只因站在巨人的肩上;我們現在可以肯定發現行星三定律的克卜勒(Kepler, 1571-1630)是他的巨人之一。孟德爾呢?
別說現在我們搞不清楚孟德爾的企圖,即使在當年,孟德爾也沒什麼知音,最冷酷的事實是:當時科學界對他的實驗結果,解讀的方式似乎與後人大異其趣。他訂購了四十份論文抽印本,寄給他心儀的學者;達爾文的書房裡也找到過一份,居然還沒有拆封!這件事讓崇拜達爾文的人跌足嘆息,因為達爾文自己發明的遺傳學理論(1868),在當年便是個笑話。
孟德爾「暴得大名」,是他過世後十六年的事。公元一九○○年春,荷蘭、德國、奧國有三位學者不約而同地「重新發現」孟德爾論文的價值。現在教科書將孟德爾冠上「遺傳學之父」的頭銜,就是根據他們的解釋。
有趣的是,科學界重新發現了孟德爾之後,一些自命為孟德爾信徒的學者反而是駁斥天擇理論最力的人,使達爾文不曾拆讀孟德爾論文的往事似乎更顯得合理。
兩位科學史上的的巨人,對彼此的成就既不訝異,又不歡喜,給了科學史家作文章的機會。為孟德爾做傳的人就麻煩了,必需東拉西扯才能完成厚度足以與「遺傳學之父」相稱的作品。難的是,東拉西扯得有功力。孟德爾的英文傳記《花園裡的修道士》(2000)在英語世界沒博得好評,就因為作者沒扯出什麼道理。
例如一八六二年夏,孟德爾到倫敦參觀世界博覽會,作者想像兩位大師萬一見面的情景,根本沒有抓住達爾文演化論的關鍵:人類數千年的育種經驗,已足以撐起達爾文的論證。因此達爾文的遺傳理論雖然是個笑話,無損他的學術地位。而作者無法清楚說明孟德爾豌豆實驗的企圖,使她的想像只能湊字數而已。
生物遺傳有兩個面相,一是常,一是變。孟德爾遺傳學定律可以說明「常」,卻無法說明「變」。達爾文需要的遺傳理論,必需能說明生物的「變」。因此,他們即使有機會切磋,大概也沒有交集吧。
至於孟德爾怎麼看自己,仍是個謎。其實也不重要,科學史上是沒有「個人」的。重要的是孟德爾定律,而不是孟德爾。
(本文初稿發表於2003年7月30日星期三中央日報副刊書海六品專欄;後收入作者專欄集《天人之際》)
--
The Monk in the Garden: The Lost and Found Genius of Gregor Mendel, the Father of Genetics.
by Robin Marantz Henig, 2000
《花園中的僧侶 : 遺傳學之父孟德爾的故事》
Robin Marantz Henig原著/何岱青翻譯
正中書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