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世上有「失落的文明」嗎?再論文字與文明

分享至

■「失落的文明」是一個歷久不衰的迷人概念,然而文明若遺世而孤立,幾乎注定只會逐漸退化到衰亡。王道還老師為大家闡述,為何自然生物能夠獨立發展,人類文明卻必須要交流匯通。

講者|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 王道還教授
撰文|高英哲

《失落的世界》 (The Lost World) 是亞瑟·柯南·道爾 (Sir Arthur Ignatius Conan Doyle) 所著,銷售量不下於福爾摩斯系列的科幻小說;故事中一處虛構的南美洲高原,保存的是已消逝的自然史。同樣的概念,「失落的文明」則是指已消逝的人文史。失落的世界有可能存在於某個孤絕的地方,然而文明卻不可能在孤絕的地方誕生、存活。這個人文世界跟自然世界最大的差異,決定了像是亞特蘭提斯之類的文明,絕對不可能曾經一度存在,最後卻消失到只剩下一個名字。

「失落的世界」最有可能出現在島嶼上,而像是紐西蘭的恐鳥,以及模里西斯的多多鳥,這些身軀動輒兩三公尺高的巨大鳥類,就是島嶼能夠孕育出奇怪生物的最佳例證。島嶼是由海底火山爆發形成的陸地,因此一開始並沒有生物;鳥類飛來之後,會發現島嶼有一個非常利於牠們的特質:島上沒有哺乳類。於是鳥類可以選擇在地面上生活,而不必在樹上築巢;由於不再有飛上枝頭的必要性,鳥類就不需要控制牠們的體重在可以飛翔的範圍內,因而才會演化成那些飛不起來的龐然巨鳥。

自然生物可以在孤立環境下繁衍昌盛,人類文明卻無法自絕於世外桃源。澳洲的塔斯馬尼亞島,為文明退化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例證:這個島自冰河時代結束,與澳洲大陸斷絕陸路交通以來,直到歐洲人在十七世紀登陸為止,已經與世隔絕將近一萬年,然而島上居民竟然連祖先留下的捕魚工具都不會用,退化成不會捕魚的島嶼民族。

太平洋上的復活節島,是另一個文明退化的經典案例。地球上大概沒有比復活節島更孤絕的人類文明了,它是南島民族於十三世紀登陸移民的孤島社會,距離任何一個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是動輒兩三千公里。十八世紀歐洲人第一次抵達復活節島時,讚嘆島上巨像的宏偉,然而距離島民祖先移居才不過短短五百年的時間,島上已經沒有人知道這些巨像從何而來。除非你相信這些巨像是外星人搬來的傳說,不然這就是另一個文明退化的鐵證。

由此可見,文明不但是人類的集體成就,而且需要各種族群交流匯聚,才能誕生並且維持下去。世界四大古文明幾乎都集中在中東地區,並不是出於巧合,而是因為中東位於歐亞非三塊大陸的交通要衝,族群的多樣性造就了文明發展的條件。文字的誕生也是因為人們必須跟陌生人打交道,我們所知最早的文字起源於記帳需求,如果是小國寡民的社會,每個人都彼此認識,又怎麼需要書契記載人與人之間的借貸關係?要形成文明需要很多條件,文字是其中非常關鍵的一項因素,因為文字可以保存文明的命脈。

在以前的講次中,我們提過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靈,與其他生物最大的差別,在於人類使用文字。也許這也造成了人類文明跟自然生物截然不同,無法自絕於其他文明而繁衍昌盛。無論是「失落的文明」抑或「世外桃源」,畢竟都只是人們美麗但不切實際的想望。

 

加入好友

(Visited 47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