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浪來襲】城市熱不可當的真相

分享至

http2007@flicker
從一〇一俯瞰台北市:都市的熱島效應或許必須從鄰近的其他都市解決。

在桃園種樹,可以讓台北變涼嗎?研究顯示,城市的熱島效應可能受到鄰近城市影響

歐洲與北美最近處於驟冷的天氣,研究人員在這個時候卻試圖揭開二○○七年美國東北部遭遇熱浪來襲的真相。當時,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的氣溫因為與華府特區和哥倫比亞市毗鄰,而變本加厲。

馬里蘭大學氣象學家張大林(Da-Lin Zhang)教授與同事利用一個三D氣象模型,研究巴爾的摩與華府某段時期的天氣與氣溫變化。巴爾的摩在華府東北約一百公里處,哥倫比亞市則位處巴爾的摩與華府之間。

張大林想找出三個城市與都市熱島效應之間的關係。都市熱島效應是一種現象,天氣溫暖時,發生此一現象的地區,其都市內的氣溫遠高於周圍的鄉下地區。張大林的模型設計,將三市的土地利用資料也涵蓋其中。高低不平的地面,地表上覆蓋的是樹木、水流,或是建築,都會對上方的天氣造成影響。張大林將小到五百公尺範圍的詳細資料,加入到他的模型之中。

接著,張大林以二○○七年七月七日至十日的資料,亦即熱浪侵襲的那段時日跑模型,模擬當時天氣型態的變化。

這篇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通訊》報告的共同作者,大氣化學家狄克森(Russell Dickerson)形容,當時的熱浪真的「熱得驚人,到了危險的程度」。

滯熱

實驗模型證實,巴爾的摩的氣溫高於華府地區,巴爾的摩溫度是攝氏三十七點五度,華府卻是相對宜人的攝氏三十六點五度。巴爾的摩上空空氣品質也差得多,臭氧程度為一百二十五ppb(十億分之),相對於華府的八十五ppb。美國環保局建議的標準地面臭氧值為七十五ppb。此外,巴爾的摩上空的小粒狀污染物數值也高於華府。

88三城熱島效應(知識通訊評論提供)
三城熱島效應:巴爾的摩(右上)、哥倫比亞(左)與華盛頓特區(下)

狄克森指出,模型證實,巴爾的摩的熱島效應較華府嚴重,但是它的形成原因,不能單純以巴爾的摩建築的構造與道路表面解釋。當地的熱島效應與該地區的天氣動力有關。

二○○七年七月,該區主要吹西南風,另有來自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向巴爾的摩東部吹拂的一道東向微風。模型顯示,來自華府與哥倫比亞兩個熱島的熱空氣,受到西南風的吹拂,移向巴爾的摩上空,而且這些熱空氣因為被吹上岸的海灣微風,而在巴爾的摩上空滯留,導致氣溫上升,污染徘徊不去,加上該市本身的熱島效應,巴爾的摩於是成為空氣品質惡劣的大蒸籠。

當張大林與團隊變更模式,對華府整地與植樹後,巴爾的摩隨即一變,成為較涼爽的城市,熱島效應減少百分之二十五,全市氣溫下降攝氏一點二五度之多。

義大利拉奎拉大學研究空氣品質與污染物傳輸的學者柯奇(Gabriele Curci)指出,雖然都市熱島效應早為人知,以往科學家卻始終以為,它只是一種區域效應。柯奇認為,這項研究結果有助於相關單位決定,該在何處施放空氣品質監測氣球。

坦普亞歷桑納州立大學「地球永續研究所」的葛羅斯曼─克拉克(Susanne Grossman-Clarke)表示,她很高興知道都市熱島效應不光是一種地方效應。她指出,一般而言,都市計畫者僅考慮到熱島效應的地方影響,從未想過跨市影響這件事。

狄克森同意,按照研究結果,都市計畫者應兼顧都市熱島效應的外來影響,並據此加以改變。事實上,張大林等人的研究經費部分是由馬里蘭環境局提供,藉此了解植樹是否有助改善空氣品質。張大林目前在中國大陸工作,專門針對熱島效應提供建議。

類似馬里蘭這樣小州的改變,對扭轉全球氣候變遷的幫助有限,但是狄克森認為,當局仍是應採取作為,減少地方氣候的負面衝擊。

原載於【知識通訊評論月刊八十八期】2010.02.01?

CASE網誌好讀版 by MissZoe

(Visited 80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2 thoughts on “【熱浪來襲】城市熱不可當的真相

  • 2012 年 07 月 11 日 at 20:28:18
    Permalink

    本來就不能亂砍伐樹木,森林對調節天氣有很重要的作用

    Reply
  • 2012 年 07 月 11 日 at 23:33:28
    Permalink

    可是人類文明正是從斧斤入山林以啟農牧的歷史中誕生的
    我們養出這麼多人也不是計劃生育的結果
    所以怎麼說也就是盡量亡羊補牢了

    Repl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