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挖掘】南非發現新人屬物種化石
■科學家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西北部市郊一個山洞,發現一批可能有250萬年老的骸骨化石,屬於一種前所未知的史前人類。這些新發現的人屬(Homo)人類,被命名為「納萊蒂人」(Homo naledi)。這個發現顯示了人類的族譜是相當複雜的。
撰文|黃貞祥
納萊蒂人化石於2013年在南非「人類的搖籃」(Cradle of Humankind)遺址被發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人類的搖籃」正式名稱為「斯泰克方丹、斯瓦特科蘭斯、科羅姆德拉伊和維羅恩斯的人類化石遺址」(Fossil Hominid Sites of Sterkfontein, Swartkrans, Kromdraai, and Environs),位於約翰尼斯堡西北約50公里,目前面積47,000公頃。「人類的搖籃」該地迄今發現的人類化石數量多、歷史又悠久,其中最老的化石可以追溯到350多萬年前。單單斯泰克方丹遺址發現的原始人類化石,就占現今發現的人類化石總數的三分之一。
「naledi」在當地札那語(Tswana language)和塞索托語(Sotho language)的意思是「星星」,源自發現化石的「新星洞穴」(Rising Star Cave)。由南非約翰尼斯堡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古人類學家Lee Berger領導的一個由60多位科學家組成研究小組,分析了2013發現的那些化石。他們在電子學術期刊eLife發表了兩篇論文。
所謂人屬,是靈長目人族中的一個屬,人屬當中有很多個種,包括巧人(Homo habilis,250-200萬年前)、魯道夫人(H. rudolfensis,約240至160萬年前)、格魯及亞人(H. georgicus,180-160萬年前)、直立人(H. erectus,170-30萬年前)、匠人(H. ergaster,180-130萬年前)、前人(H. antecessor,78-85.7萬年前)、西布蘭諾人(H. cepranensis,80萬年前)、羅德西亞人(H. rhodesiensis,60-12.5萬年前)、海德堡人(H. heidelbergensis,60-25萬年前)、蔡張人(澎湖原人)(Penghu 1 / H. tsaichangensis,45-19萬年前)、尼安德塔人(H. neanderthalensis,20-3萬年前)、佛羅勒斯人(H. floresiensis,13-9.4萬年前)、丹尼索瓦人(Denisova hominin,4萬年前)都已滅絕。我們智人(Homo sapiens)是人屬唯一存活下來的物種。
古人類學家在山洞內找到1,550塊化石,相信是來自至少15人,是非洲有史以來出土最大宗的人類化石,當中包括嬰兒、小孩、成人、老人等,這些骨骸化石包括手、腳、腿等等,幾乎包括人體的每一個部分。
他們指出,納萊蒂人的腦不大,只有如一個橘子的大小。納萊蒂人擁有一些現代人類的特徵,包括下顎、牙齒與腳,顯示他們不會是南猿人(Australopithecus,一種約生活於320萬年前的人族動物)。他們有些特徵例如手指和南猿人相似,例如他們的肩膀位置比較適合攀爬和懸吊,手指長而彎曲適合爬樹。但是他們的拇指、手腕、手掌、雙腳及腰部與現代人類相近,且有足弓可以直立以雙腳行走,站起來有1.5公尺高,重約45公斤。
目前科學家尚未斷定納萊蒂人到底有多古老?他們可能是最早期的人屬物種,生活在大約是在280萬年至250萬年前。但也可能是較年輕,生活在約200萬年前的物種,但是長期保有較原始的特徵。
納萊蒂人的發現地點同樣令人驚訝,因為那是一個山洞,通往這個山洞的通道,最窄只有近18公分寬。由於洞穴通道過於狹窄,考古挖掘必須由身軀較嬌小的女姓科學家進行,六位女古生物學家Marina Elliott、Becca Peixotto、K. Lindsay Hunter、Elen Feueriegel、Hannah Morris和Alia Gurtova參考了整個挖掘工作。
那些納萊蒂人是如何被運進去?新星洞穴有可能是一處死亡陷阱嗎?Lee Berger等人認為這可能是古代的墓穴,因為15具有老有少的骸骨化石在一個小範圍內出現,逐個自己走入去的可能性不高。這意味當時已經有類似墓葬的行為,過去僅在尼安德塔人和智人發現墓葬行為,如果納萊蒂人的墓葬行為屬實,則顯示抽象思維可能比我們已知還早很久以前就出現了!而且由於洞穴狹小幽暗,他們也懷疑那些納萊蒂人在進入的過程中利用火把照明。
不過並非所有古人類學家都買單,相信那是新人種,有些演化人類學家,例如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古人類學家Tim White和紐約市立大學的演化靈長類學家Eric Delson卻認為他們有可能是直立人的一種,可是Lee Berger卻堅持他們並非直立人。更多疑問,還需要更多的科學證據來釐清。
原學術論文:
Berger, Lee R. et al. (10 September 2015). "Homo naledi,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Homo from the Dinaledi Chamber, South Africa". eLife 2015;4:e09560. doi:10.7554/eLife.09560.
Dirks, Paul HGM et al. (10 September 2015). "Geological and taphonomic context for the new hominin species Homo naledi from the Dinaledi Chamber, South Africa". eLife 4: e09561. doi:10.7554/eLife.09561.
參考資料:
1. Sample, Ian (10 September 2015). "Homo naledi: New species of ancient human discovered, claim scientists". The Guardian. Retrieved 10 September 2015.
2. Greenfieldboyce, Nell (10 September 2015). "South African Cave Yields Strange Bones Of Early Human-Like Species". NPR. Retrieved 10 September 2015.
3. Feltman, Rachel (10 September 2015). "Meet the six female ‘underground astronauts’ who recovered our newest relative". Washington Post. Retrieved 10 September 2015.
4. Shreeve, Jamie (10 September 2015). "This Face Changes the Human Story. But How?".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Retrieved 10 September 2015.
5. Wong, Kate. "Mysterious New Human Species Emerges from Heap of Fossils". Scientific American. Retrieved 10 September 2015.
6. Alford, Justine (10 September 2015). "New Species Of Human Discovered In South Africa". IFL Science.
7. Nutt, Amy Ellis (10 September 2015). "Scientists shocked the world with a brand new species of man — but who owns the bones?". Washington Post.
8. Wilford, John Noble (10 September 2015). "New Species in Human Lineage Is Found in a South African Cave". New York Times. ISSN 0362-4331.
9. Staff (10 September 2015). "Bones of Homo naledi, new human relative, found in South African cave". AP News.
10. Ghosh, Pallab (10 September 2015). "New human-like species discovered in S Africa".BBC News.
--
作者:黃貞祥 現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從事鳥類的演化遺傳學、基因體學及演化發育 生物學研究。科教中心特約寫手,從事科普文章寫作。
澎湖原人的學名Homo tsaichangensis應翻譯為蔡張人,以其發現者蔡坤玉及研究者張鈞翔姓氏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