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快訊】4/28(二)科學史沙龍

分享至

indexmainpic_150415這是臺灣第一次請科學家來講科學史的沙龍講座,內容涵蓋物理、數學、天文和考古等學科,看「知識」如何在歷史演繹的過程中,交盪「求真」的火花,不僅饒富趣味,並為聽眾帶來有深度的知識饗宴。

時間:4/28 14:20-17:0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思亮館國際會議廳

第一講 【欲窮千里目-伽利略與《遠鏡說》】/邱韻如 副教授(長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1609年,伽利略製造天文望遠鏡,並將其對向天際,隔年三月出版《星際信使》,名滿歐洲,其觀天的消息及望遠鏡的實物很快就隨著傳教士傳入中國。

1626年,德國傳教士湯若望與欽天監官員李祖白合著的《遠鏡說》出版,此書之正文分為四個部分:(1)望遠鏡的利用,(2)構成望遠鏡的各透鏡、近視和遠視眼鏡,(3)相關光學原理,(4)望遠鏡的製造、使用和保養說明。
這次演講將介紹伽利略與傳教士們的相識、望遠鏡傳入中國、遠鏡說的內容及資料來源、以及當時中西方的光學概念和發展等相關問題。

第二講 【氮的故事—-哈柏法製氨及其影響】/牟中原 教授(臺灣大學化學系)
19世紀工業革命,造成歐洲的都市化與人口成長。糧食的增產是一大問題。其中最大問題是氮肥的供應。智利硝石的開採及輸入暫時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到了二十世紀初,眼看硝石的存量有限,氮肥的供應成為世界性的問題。化學家把眼光集中到空氣中的穩定的氮分子,想辦法把他變成可利用的氮肥。這個想法最早由德國化學家哈伯解決,他利用氫和空氣的氮在高溫高壓下轉換成氨,找到了人造肥料的合成法,能夠使糧食增產。沒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來臨了,氨也成了黃色炸藥的來源…………..

議程:
14:00-14:20 報到入場暨現場報名
14:20-15:20 第一講
15:20-15:40 茶會暨交流時間
15:40-16:40 第二講
16:40-17:00 交流暨活動結束

參加對象:
1. 全國各級中學及大專院校教師
2. 大學生、研究生和一般成年社會大眾

報名方式:
(1) 教師請上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課程代碼請洽各級學校公文)
(2) 大學生、研究生和一般成年社會大眾請上CASE報名系統(https://case.ntu.edu.tw/register/activity.php?sn=149

 

加入好友

(Visited 31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