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華陀的故事

分享至

■華佗的神醫形象,向來深植在人們心中,然而他那些神乎其技的手術技法,經得起現代外科醫學的檢驗嗎?本講次請到鑽研醫學史頗有心得的王道還老師,為大家解析華佗「斷腸湔洗」絕技的奧秘。

講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類學組 王道還老師
撰文|高英哲

華佗是一個生活在東漢末年的真實人物,在《後漢書》跟《三國志》裡都有記載。這個時間之所以很值得注意,是因為東西方的醫學都是在這個時期,有了一個相當程度的突破。在中國這時出現了張仲景跟華佗兩個人,集中醫之大成,為後世兩千年的中醫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三國志.魏書.方技傳》記載華佗的內容裡,我們看到幾個重點:他通曉養生之術,精通方藥,也會針灸。不過最重要的一點,是「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這一段——也就是內科解決不了的,就要用外科解決。在《三國演義》中,華佗為關公刮骨療毒的橋段,就是借用了《三國志》中的記載;只是這段為的是塑造關公的神威形象,華佗的「絕技」反而成了造勢的道具。

華佗這套「斷腸湔洗」的外科技術,其實也不是他獨創,早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裡,就有提到上古之時,有位名叫俞跗的神醫,就會這套開刀技術。俞跗固然是神話人物,如果我們對華佗「斷腸湔洗」的絕技認真檢驗,就會發現它也有屬於神話的部分。要進行外科手術,最重要的是止痛、止血、以及預防感染這三件事;現代外科醫學到了 1846 年才發展出全身麻醉術,滅菌手術是在 1867 年的事,預防術後感染的抗菌藥物更是二十世紀以後的產物。至於我們的華佗呢?在《三國志》的記載中,他術前有麻沸散可以止痛,術後也有神膏可以預防感染,我們就當成是確有其物好了;但我們實在不知道他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術中的止血問題。

外科醫生如果對於人體的血管分佈,以至於人體的肌理神經,沒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他很難下刀而不傷到其他部位;然而你一下刀,血液就會彌漫創傷口,看都看不清楚了,又要怎樣從實作中累積經驗去學習呢?西方的人體解剖學,是一直到十九世紀初,有了很多外在條件輔助之後,才開始真正發展出體腔內的外科手術。將近兩千年前的華佗,並沒有這些條件,他又要怎麼樣幫人開腸剖肚,而不會讓病人失血致死呢?

「斷腸湔洗」的絕技,畢竟還是一則神話。不過我們也不必因為它有難以驗證的成分,就去否定這個故事的價值,因為它為我們後人傳下了中國古早的醫理: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到最後沒辦法了,還有開刀處理這一招。

 

加入好友

(Visited 63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