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專欄】不再躲貓貓了--貓咪馴化之謎的基因體解密
■貓咪楚楚動人的模樣,讓許多人不禁成了貓奴,筆者也不例外。
撰文|黃貞祥
貓咪不僅模樣可愛,也還會不時跟人撒嬌裝可愛。貓奴或許都很想知道,貓咪究竟是如何融入人類的社會,成為我們家庭的一份子的呢?
大概在近一萬多年前,家貓脫離了野貓的野性,而今科學家終於能夠從比較基因體學的研究,瞭解家貓如何從野外進入人類家中成為寶貝。貓咪約9千5百年前在中東進入人類社會時,當地的農耕文明方興未艾。農耕技術的發展,讓人類能夠儲存起足夠的糧食,但也誘來成群結黨的鼠輩。最初貓咪很可能並非是人類故意馴養的,而是為了肥美的鼠輩而自己上門的。牠們甚至可能是自我馴化的,因為其中最溫馴的,才不會讓人們給驅趕。和人類相處了三萬多年的狗相比,貓只能算是半馴化,牠們還帶有不少野性,而且性情總是讓人難以捉摸。
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Michael Montague等人,利用發表於2007年的家貓基因體序列加以補強,並且用以和牛、虎、犬和人的基因體進行比較分析,他們發現了其中有281個基因有顯著快速或大量的變化,可能是選汰的結果。這個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這些基因有一些和聽力和視力有關,其他的可能參與脂肪代謝。這讓貓能強化牠們的視聽能力而成為優異的獵手,也讓牠們能夠適應肉食的生活;和狗比起來,貓的嗅覺受器基因較少,可能是因為貓比較不依賴嗅覺來獵食,但是牠們的費洛蒙受器還是比狗多,這可能有助於比狗孤僻的貓能夠尋覓到伴侶。
他們還定序了22個不同品種的家貓的基因體,並且用來和兩隻近東和兩隻歐洲的家貓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在13個基因可能是導致家貓馴化的基因。其中一些基因在老鼠的實驗中,已知和認知及行為相關,例如恐懼-制約行為和刺激-獎勵學習能力。那些基因變化,很有可能讓牠們更不怕人,並且學習從人類手中獲取食物。
和野貓相比,成年家貓的外觀和小貓差別較小。千年以來,貓咪在體型和花色上,也有了更多的變化,這在人類馴養的動物如狗、兔、牛、羊、豬、雞也頗為常見,可是科學家發現的相關基因仍十分有限。他們從家貓基因體中還發現,家貓有五個基因影響了神經脊細胞(neural crest cells)的遷徙,神經脊細胞和頭顱和毛色的發育有關,那些變化或許能夠解釋家貓較小的頭顱和多樣的毛色。
貓咪的基因體研究,讓我們瞭解到變得溫馴以及適應人類以獲取食物的學習能力,是貓咪融入人類社會的關鍵。動物馴化的基因體學研究,將繼續會帶給我們更多精彩的故事,並且可能讓我們借助這些動物來瞭解我們人類的生理和疾病!
參考來源:
David Grimm. The genes that turned wildcats into kitty cats. Science News
Gaia Remerowski. The cat’s meow: Genome reveals clues to domestication.
原學術論文:
Montague MJ,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cat genome reveals genetic signatures underlying feline biology and domestic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4 Nov 10. pii: 201410083. [Epub ahead of print]
--
作者:黃貞祥 現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從事鳥類的演化遺傳學、基因體學及演化發育 生物學研究。科教中心特約寫手,從事科普文章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