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一生快樂的醫生:黃達夫教授
■備受尊敬的醫界長者應該是什麼形象?或許滿口養生經,眉宇間帶著因為憂心病人病情而出線的刻痕;或者略顯嚴肅,不拖泥帶水的分析起致病機轉,條理之分明讓人五體投地……
但這次,卻要從高樓逃生用的垂降機說起。
採訪|沈君宜
攝影|黃道佐
在我們試圖使攝影機鏡頭避開房間裡的垂降機時,突然響起一個親切卻鏗鏘的聲音:「這東西根本不應該存在。」不應該存在?防災設施在大家看來理所當然,但:「如果是加護病房,設置垂降機給誰用?火災發生時,沒有行動能力的病人根本不可能利用垂降機逃生;垂降機的存在只給醫護人員加速逃跑的機會而已。」在他看來,醫院的安全措施應該加強的是防火門和平行逃生通道,讓臥床病人在不幸有火災時,可以在醫護人員協助下避難。
這是黃達夫醫師──熱心醫學教育的內科教授,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院長──給我們的「第一課」。
[Humble beginnings──因緣際會,開啟醫學之門]
促使黃達夫教授學醫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中學時十分欽羨一位受父親之邀來村裡開業的家庭醫師,他心想如此自由而又可以幫人解決痛苦的職業,是再好不過的了。
「結果,事與願違。」黃教授大笑道。醫者其實不是自由的行業,但當年「不知道醫是什麼東西」的誤打誤撞,卻意外的開啟了一條精采而成就斐然的路。
黃教授大六時進入醫院見習,幸運的在這一年堅定了習醫的信念。那是醫療照護輔助機器尚未發達的時代,一位得了日本腦炎的小夥子在他三天不眠不休的照護下,由昏睡中甦醒──這讓黃教授初次感受到身為醫生的成就和喜悅。同年,他遇到兩位來自美國的教授,分別作為內、外科的引導者。兩位師長傳授「由病人身上學習」的概念,輔以清晰的邏輯思考和論述,頓時為這位年輕的醫學生點起了明燈──他決心在畢業後赴笈美國。
[Learning, unlearning, relearning──放下課本,以病人為師]
在臺灣時,忙於醫學院的課業,為考試而讀書的成分很大;就算在臨床學習上跟隨教授,也能「故意躲在後面,不被看到也就不會被叫到。」相對地,踏上美國的土地,為黃達夫教授開啟了不一樣的體驗。親自照顧病人的機會大增,學習面對病人、解決他們的問題,態度、方式、心境等都與在臺灣大不相同,醫學生們必須學著be responsible。
「所以我把它叫做unlearning。」黃教授以這個自己發明的單字下了註腳。「以前learn的必須unlearn,然後再學習新的東西,也就是relearn。」課本或文獻不再是依歸,真正的知識反而是從病人身上汲取而得。由臺灣到美國,由賓州大學到杜克大學,黃教授感覺自己不斷經歷這「換腦袋」的過程。甚至大學畢業五十年後的今天,這個過程仍未停止。「我現在每天、無時無刻的還在學習新的東西。」黃教授十分肯定的說。
[Go where your heart takes you──用心聆聽,深耕杏林五十載]
黃達夫教授到美國時,正值美國醫療的黃金時期。但待在美國二十五年後,他決定回到臺灣,以自己的專長出發,創立了和信治癌中心。從那個癌症對國人威脅急速攀升、國內治療技術還不純熟的年代起,忽悠又是二十五個年頭。一路走來,黃院長不諱言困難挫折不斷,但他以自身信念孵育而成的癌症專科醫院,迄今已治癒超過三萬名癌症病友。
治病的成效,自然仰賴進步的醫學。但黃院長和他的醫院所強調的,卻遠多於此。「醫學是要超越科技的。」興奮談著抗癌口服藥物之餘,黃院長卻憂心於醫生過度依賴儀器、檢查技術,而縮短了和病人互動時間。當年醫院電腦化給了他很大的衝擊,很擔心電腦的出現阻擋了病人和醫生的交流。最後,他將電腦設計在診間桌子側邊,不擋住醫生和病人視線之外,也可以善用螢幕加強溝通。這是現代醫學科技和傳統人文關懷間,黃院長找到的平衡。
「病醫關係」被現今醫學生視為老生常談,但在黃院長心目中有著絕對的地位。令人驚訝的是,龐雜的行政工作之餘,他依舊每天六點多就抵達醫院,探望每層樓的病人。聊起病人,他還是投入臨床工作的黃醫師,很欣慰的談著當天清晨,一位一見面便對他行了個軍禮的女病友──她即將結束療程「畢業」,黃醫師和她同感喜悅。即使身為院長,也沒有放棄和病人直接接觸的感動,更藉查房了解醫院各角落中的故事──醫生和病人、醫生和工作團隊、家屬和病人。他致力落實多科整合、團隊治療,同時也打造具有溫度的醫院。
對醫界的使命感,也延伸到督促健保制度的改革,和培育下一代的醫生。黃達夫院長明白臺灣醫學領域中不乏頂尖的腦袋,但也深知許多學生是在各方壓力下勉強從醫,而許多醫生在執業時更受限於不成熟的健保制度。看盡這些無奈的黃教授卻不唱悲天憫人、醫國醫民的高調,只不斷提到「快樂」這看似淺白的字眼。
他本人為此下了最佳詮釋。行醫五十年後,他仍然步伐穩健,說起話來條理分明。行醫五十年後,他還不願「退休」,用種種不同方式繼續灌溉他所熱愛的醫學領域。行醫五十年後,他還是堅定的說:「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你的愛。」
黃達夫教授很特別──也許是因提起了大部分人都忽略的垂降機,或者因篳路藍縷撐起一家深受癌友信賴的醫院,不然就是泰然自若的和我們聊起咖啡(還有六點多上班的驚人習慣)的神情。而我這初涉醫學領域的小毛頭,踏出醫院時,耳邊迴盪的是那句堅定又感性的:「我希望將來年輕朋友進入醫學領域,是因為──He likes it. He is happy with it.」
「That will go a long, long way.」
--
作者:沈君宜,科教中心探索講座特約寫手,為臺灣大學醫學系學生。
責任編輯:Kerina Huang
臺北市政府正式發文判定和信醫院之性別歧視罪名成立 [勞工申請育嬰留職停薪遭不利待遇與拒絕復職],其違反性別工作平等法並遭裁處罰鍰 [府勞就字第10131067000號裁處書],而後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亦以其所訴非有理由,委無足採,嚴正駁回和信醫院之相關訴願案 [勞訴字第1010030472號訴願決定書]。
[黃達夫] 身為院長暨以上受害員工之直屬主管、竟如此恣意戕害勞工權益,其違法犯行實令人唾棄與不齒!而和信醫院人力資源部 [主任羅萍、副主任黃榮鑑]屢屢違法被裁罰,可恥!
--------------------
勞工超時工作,和信醫院再因違反勞動基準法被判罰 [府勞動字第10330082400號]。
和信醫院過去多年來,皆向徵詢第二意見病人收取自費費用,但該院院長竟為文向社會大眾宣稱:「第二意見諮詢 不該病人自掏腰包」(2014/2/11 聯合報)。以上數例皆是該院說一套、做一套;表裏不一、言行相悖之實證。與其滿口仁義道德,不如戮力以身作則!
[黃達夫] 你勇敢、誠實地告訴大家真相:和信醫院究竟是不是被勞工主管機關一再判罰並為各大媒體所報導的血汗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