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治療藥不藥?思覺失調症的新療法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帶給患者們的許多生活上的不便,不僅讓他們無法正常工作,甚至會影響一般社交互動及人際關係。通常,醫師都會開給病患抗精神病藥物,但這種藥物或多或少都會帶來嚴重的副作用。最近一項研究指出,針對不能或是不想服用藥物來治療的病患,心理治療法或許能成為一替代方案。
作者|Michael Balter
編譯|林怡德
思覺失調症的患者會有幻覺(hallucination)、妄想(delusion)、心理障礙和其他嚴重的症狀,影響其日常生活。雖然現在市面上有理必思妥(Risperidone)、好度液(haloperidol)、可致律錠(clozapine)等超過20多種的抗精神病藥物,且在短期療程內都可有效紓緩症狀,但如療程延長,這些藥物可能會開始產生副作用,像是肌肉動作失調、體重暴增、心臟病等。近幾年,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學家開始倡導心理治療法,作為藥物治療的輔助。
其中一種治療方法叫做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過去用於治療憂鬱症和焦慮症。治療師會設計一套程序,引導病患以另一種方式看待病症,來改變其對自身行為的想法。例如,治療師會鼓勵精神病患停止壓抑幻覺,或停止和腦中的聲音對話,來測試患者對自身的控制程度。另外,治療師也會運用「正常化」(normalization)的技巧,讓患者知道一般人也會產生幻覺或幻聽,降低其焦慮感。
一項發表於The Lancet期刊,由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臨床心理學家安東尼‧莫里森(Anthony Morrison)所領銜的研究中,進行了隨機對照試驗。他們找了74名未服用藥物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將他們隨機分成兩組,一組以傳統方式治療(treatment as usual, TAU):定時監控、醫師會面、危機管理等方式;另一組以傳統方式加上一定比例的認知行為治療。每三個月觀測患者的症狀、情緒和社交能力。歷經18個月的試驗後,研究團隊發現加上認知行為治療一組的患者症狀較輕微,有中等療效,和傳統治療組之間差異並不大,然而研究團隊堅持兩組的差異效果量,等同於大多數抗精神病藥物和安慰劑治療的差異。
另外,研究團隊也補充說明,有超過70%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在18個月的療程中會自行停藥,如果能讓患者選擇一些不需服用藥物的療法,認知行為治療似乎是個頗符合人性的策略。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的心理學家麥克斯‧泊區伍德(Max Birchwood)也支持此說法,他表示根據近期研究,抗精神病藥物的效果對於青年和孩童來說比安慰劑差,非藥物的治療方式或許能成為另一替代方案。
不過莫里森提醒,即使認知行為治療的成效不錯,他仍不建議所有的思覺失調症病患都選擇非藥物治療的方式。因為這74名試驗者都是屬於症狀較輕微,對自身及社群無顯著威脅的病患,藥物對其影響較不明顯。部分學者也建議,他應擴大樣本群,讓研究結果更具說服力。
認知行為治療在治療思覺失調症上雖已小有成就,英國的醫學權威甚至大舉推薦此療法,但仍有部分人士對其效果存疑。如一項2014年發表於英國精神醫學期刊(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研究便指出,過去有關認知行為治療效用的試驗有極大的瑕疵。英國赫特福德大學(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的心理學家基思‧洛(Keith Laws),也是發表於英國精神醫學期刊認知行為療法後分析評論研究的作者,也質疑莫里森的研究結果。他表示兩組的差異非常小,且試驗中症狀惡化、被強制住院的病患,比其他運用認知行為療法但同時服用藥物的試驗多出許多,顯示這種不需服用藥物的療法是非常有風險的。
--
研究出處:Schizophrenia: Time to Flush the Meds?
譯者:林怡德 科教中心特約寫手,從事科普文章編譯。
責任編輯:Kerina Huang
好像有翻譯上錯誤?
雖然此組的效用只能稱上是「一點點」有效,但研究團隊堅持其效果和給予患者安慰劑(無含藥物成分)幾乎一樣。
原文是說,+上CBT組的效果有中等(研究效果量0.46屬於moderate),但是這個效果跟抗精神病藥物與安慰劑相比效果是一樣的。
您好:
感謝您的指正,已修正!
CASE PRESS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