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數學天才並不存在,練習才是不二法門

分享至

■為何有些人數學特別好?除了興趣,練習各種數學技巧也很重要。過去常認為有些人天生就有數學細胞,但只仰賴天分是不夠的。

編譯|陳曉瑩

131216102844-large
研究顯示,數學要好,就須練習各種數學技能。圖片來源: © Petro Feketa / Fotolia

位於挪威特隆赫姆(Trondheim)的挪威科技大學(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TNU)最新研究顯示,數學要好,就必須練習各種數學技能。這項研究結果可能改變未來的數學教學。

挪威科技大學研究了挪威70名平均年齡10.5歲的五年級學生。結果發現,數學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透過後天練習各種數學技能培養而來。該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心理學報告》(Psychological Reports)。

研究測試包含九種數學能力,包括筆算與口算的加減、口算乘法與識讀時鐘及日曆、月曆、年曆。參與研究的心理系西格蒙茲松教授(Hermundur Sigmundsson)表示:「實驗結果證明我們的「數學能力特定性(task specificity)假說」,也就是說數學能力是透過練習而來的。」研究也顯示,不同技巧的掌握能力彼此間並無相關性,例如會算『23 + 67』並不代表就會算加法的文章題。結果或許有些出乎意料,不過這也可能與閱讀能力有關,因為兩成挪威男童有不同程度的閱讀障礙。西格蒙茲松教授也舉了其他常見例證,比如說有些學生幾何很好,但代數卻不行。若這個假說沒錯,那就該讓學生多練代數,加強不擅長的主題。

這個研究結論給了學生一些希望。對某些學生來說,要求各種數學題目都要會實在很難,但至少可以專精在某些主題上,例如幾何學。

從神經學角度來看,熟之所以能生巧,可能是因為不同的練習可觸發不同的神經連結。這項研究結果也適用於不同領域。例如,足球員持續練習踢球,球道自然越來越精準,但這不代表他一定擅長帶球跑或分析賽局。西格蒙茲松教授說:「神經學的新發現支持我們的論點,也就是練習能幫助發展特定的神經連結。」

(研究參與者包括:澳洲墨爾本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的Remco C. J. Polman教授、特隆赫姆斯提蘭迪那哥高等學院(Sør-Trøndelag University College)健康教育、社工與物理治療學系的博士候選人Håvard Lorås。)

 

 

--

研究出處:No math gene: Learning mathematics takes practice

譯者:陳曉瑩 科教中心特約寫手,從事科普文章編譯。
責任編輯:Kerina Huang

(Visited 63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2 thoughts on “【神經科學】數學天才並不存在,練習才是不二法門

  • 2014 年 03 月 21 日 at 21:37:24
    Permalink

    原文中的reading,似乎是指對於數學的「理解」,而部是「閱讀能力」。一點淺見,請參考。
    謝謝

    Reply
  • 2020 年 03 月 31 日 at 15:36:26
    Permalink

    不過有沒有可能這類的研究會讓教育主流回歸類似台灣過去那種填鴨式教育的做法?或說,如果這項發現被其他研究證實,甚至對任何的學科或技能都是用,那這是不是就表示那種要求死記硬背、要求先知其然的填鴨式教育的方法,其實根本被嚴重汙名化?

    「填鴨式教育」本身就包含了給學生大量習題反覆練習的做法,如果學習數學或甚至任何的技能,其實就像是這些研究說的那樣,那麼其實「填鴨式教育」之類被教改專家所唾棄且造成學生大量痛苦的方法,其實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甚至可以認為之所以學校會搞「填鴨式教育」,要學生大量背誦和做練習,正是因為這種方法是最能確保學生學會和掌握一項技能的方法,不管是寫作八股文或算數學等等都一樣。

    Reply

發佈回覆給「許東榮」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