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一詞從哪兒來?

分享至

■大家可能都不知道,用「黑洞」形容外太空的無底洞已經五十年了!

作者|Tom Siegfried
編譯|
陳曉瑩

sciencenewsletter_blackhole
「黑洞」一詞首度出現於書面,是在《科學通訊》(Science News Letter)1964年1月18日的週刊上,文章作者是安‧艾德溫 (Ann Ewing),但沒人知道這個說法究竟是誰開始的。

一般都以為「黑洞」的說法首次出現是在1967年,約翰‧阿齊伯爾‧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在紐約演講時提出的。但惠勒卻說,那是因為演講前幾周的另一場演講上,觀眾反應一直用「重力完全塌縮的物體」(gravitationally completely collapsed object)這個說法聽了很累,而建議他改用「黑洞」的。

其實,「黑洞」的源頭可再往前推四年。

在德州的達拉斯每年固定有場天體物理學研討會,2013年12月邁入五十周年紀念時,科學作家瑪莎‧芭爾西雅(Marcia Bartusiak)表示,該會議正是「黑洞」一詞首度出現的契機。芭爾西雅是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寫作計畫的教授,也出了若干本重要書籍。她計畫在下本書中討論「黑洞」一詞的淵源,因而有所研究。她發現「黑洞」首度使用是在1963年。

「就是在首屆的德州研討會上,有人提出『黑洞』的說法。」她說。

惠勒確曾在這場研討會中演講,但沒人記得他曾提到「黑洞」,而這個詞卻出現在隔年的《生活》雜誌(Life magazine)中。芭爾西雅聯絡上也參與會議的雜誌科學編輯,但這名編輯表示,他的確在會中聽到「黑洞」的說法,不過也不記得是誰說的了。

然而,「黑洞」一詞首度出現於書面,其實不是在《生活》雜誌,而是《科學通訊》搶先了幾周刊出。《科學通訊》的撰文者安‧艾德溫當時寫道,當星球因重力場塌縮,「便有如在外太空形成『黑洞』」。文章內容來自「美國科學促進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簡稱AAAS)1964年的會議,顯示「黑洞」一詞已於會中傳開。

艾德溫的文章列出了幾名AAAS會議講者,但也沒指出「黑洞」究竟是誰說的。這個說法很可能是艾德溫在會中,與科學家討論時偶然得來,而剛好天文專家薇吉妮亞‧楚柏(Virginia Trimble)也出席了這場會議。楚柏是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的天文學家,對天文學歷史了解深厚,我與她討論艾德溫的文章。有人推測,「黑洞」一詞或許是AAAS會議主辦人提出的,楚柏便聯繫主辦人,試圖解開黑洞謎團。

該主辦人表示,他的確似曾在會議上提到這個說法,但他也不是第一人。他想起1960 或1961年時,曾出席普林斯頓的研討會,當時一名物理學家羅伯‧迪克(Robert Dicke)將重力塌縮的物體形容成「加爾各答黑洞」。(1756年,孟加拉國王為驅趕英國殖民者,攻佔了加爾各答,並俘虜一批英國人,將他們關在漆黑、通風不良的牢房,據傳造成多人窒息死亡,後稱為「加爾各答黑洞事件」。)

芭爾西雅之後一點一點串起線索。幫迪克寫傳記的馬丁‧麥克修(Martin McHugh)告訴她,迪克的子女提到,每當迪克丟了東西,他都會說:「一定是被吸進加爾各答的黑洞了。」因此,可能就是迪克在1963年的德州研討會與1964年的AAAS會議說出「黑洞」二字。但直至幾年後惠勒採用這個說法,「黑洞」一說才開始流行。

芭爾西雅覺得惠勒其實功勞不小,因為「黑洞」一詞雖非源自於他,卻是他讓「黑洞」成為學界普遍接受的說法。
--

研究出處:50 years later, it’s hard to say who named black holes

譯者:陳曉瑩 科教中心特約寫手,從事科普文章編譯。
責任編輯:Kerina Huang

(Visited 224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