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介紹】《按此處,萬物皆可存:愚蠢的技術解決主義》
■看到一本書的第一章開頭寫道:「你有沒有偷看過朋友的垃圾桶?我就幹過這種事。」後頭繼續寫道:「垃圾就像是一個人的性生活:談得愈少愈好。」你怎麼有辦法抗拒不繼續拜讀下去?
編譯|高英哲
網際網路能把垃圾這種私事,轉變為公眾監督標的。艾夫加尼.莫洛卓夫告訴你要怎麼做到這件事:裝在垃圾桶裡的攝影機,會判定用戶是不是做好了資源回收的工作、計算成績,然後透過網路跟其他做資源分類的人的成績做比較。這可不是什麼科技恐慌者的噩夢——英國跟德國已經在研究桶裝攝影機計畫(Project BinCam)的可能性。
桶裝攝影機的例子,約略可以說明美國《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雜誌特約編輯莫洛卓夫在他的新書《按此處,萬物皆可存》中的觀點。這本書檢視科技對於政治、犯罪、乃至減肥所產生的各種影響。他嘲弄一種他稱為「網路集權主義」(Internet-centrism)的意識型態,亦即並不認為網路是由容易犯錯的人類創造出來的工具,而視之為賴以為生的教條。這種意識型態的擁護者,把他們想像中認為是人類固有的某些價值,全部投射在網際網路上。比方說,要求網路一定要開放、透明化、有效率,以及非得能夠透過數位方式達到「社群功能」不可。他們相信僅僅透過蒐集資料跟演算分析,就能創造出「知識」。他們還相信只要把存在加以細小的量化,就能了解自己。
閱讀這本書的感覺就像是參加晚宴遲到,一進門就看到一個博學多聞的客人,坐在首席高談闊論。莫洛卓夫跟你從未見過的人們爭論不休,引述你從沒讀過的書本內容,旁徵博引的資料來源,逼得你不得不在餐巾底下偷偷用 iPhone 趕快搜尋。他對著面目模糊的對手揮拳示威,其中包括「學者專家」、「矽谷」、「所有住址郵遞區號在帕羅奧圖(Palo Alto)的人」,以及 TED 研討會上散播的各種想法。他的論點相當有力且滿懷熱情,但是能爭好辯的論調使人疲憊。莫洛卓夫似乎並不太相信讀者的判斷力。
他有膽將網際網路「力求開放」的基本教義視為暴政,指出應當要限制人們接觸某些資訊──這在網路世界裡可算是僅次於謀殺的罪惡。他描述「透明化」也只是一種意識型態,並提醒我們沒有任何一種人際關係,可以自外於諷刺、秘密甚至謊言而獨立生存。他揭示網路上推崇的「真實性」可能造成損害,公眾人物表態自己的信念,凡是膽敢承認自己的思想已經與時俱變的人都受到懲罰。他還警告我們當心「技術解決主義」,因為那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根據網路「價值」決定的,譬如:有效率很好,政治很亂,所以要讓政治變得有效率。
但莫洛卓夫同時也反對「技術挫敗主義」,這種意識型態認為電腦沒法被設計來解決人類真正的問題。本書的最後一章提到一種叫做「對抗設計」的哲學,描述使我們不得不面對道德議題的系統,「將我們轉變為更有反省能力、更關懷他人、更有人性的生物」。其中一個例子是運用智慧型停車計時表,讓你可以選擇出於社會禮節把剩下的時間留給下一位駕駛人,或是考慮大眾利益而把時間歸零,你必須決定怎麼做「比較有美德」。而在另一套系統中,家電用品會在居家用電量增加時出亂子:廣播電台會自己換台,烤土司機突然罷工之類的(你可以想像在給孩子做早餐的父母親,急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的畫面)。還有一套程式為了提醒人們隱私權的重要性,而設計成當使用者「被迫透露自己或朋友的私事」時,才會給出比較好的搜尋結果。
整體來說,此書是莫洛卓夫跟他意識型態上的對手之間的辯證。他大力批判那些倡導網路極權主義的人,尤其是提倡減少管制的法律學者勞倫斯.雷席格(Lawrence Lessig)、作家克雷.薛奇(Clay Shirky)、技術迷凱文.凱利(Kevin Kelly)、以及記者蓋瑞.伍夫(Gary Wolf)。莫洛卓夫把這些對手都稱為「技客」,儘管一般概念中這些職業的人都稱不上技客。
讀者在《按此處,萬物皆可存》一書中,就像是透過一位人類學家的雙眼來看待所有程式設計師。若作者真實的與科技社群互動,或許他會發現其實大家並不是不同意他的看法:譬如網路的確是歷史的一環,是由電纜、路由器跟伺服器所構成,並且是由有生有死的人類所創造出來的。莫洛卓夫令人敬畏的智識,使這本書確實值得一提,然而或許還要多一些謙遜,才能讓這本書達到另一個境界。
--
書籍資訊
書名:《按此處,萬物皆可存:愚蠢的技術解決主義》 To Save Everything, Click Here: The Folly of Technological Solutionism
作者:艾夫加尼.莫洛卓夫(Evgeny Morozov)
出版:公共事務出版社(PublicAffai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