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特輯】曲終人未散—寫在星空協奏曲落幕之後

分享至

。 用另一種方式聆聽《行星組曲》吧!這是日本流行女歌手平原綾香演唱的〈Jupiter〉,別懷疑你的耳朵,這的的確確脫胎自雄渾壯闊的《行星組曲》的木星(Jupiter)之章。


撰文
∣ 高英哲

  我們再回頭看看系列講座的名稱,你或許會覺得有點納悶—星空當然無所不在,但是協奏曲是怎麼一回事?

  把「星空」跟「協奏曲」兩個詞擺在一起,大多數人會想到的,應該都是霍斯特(G. Holst)那套膾炙人口的《行星組曲》。今年春天在中正紀念堂廣場舉辦的「國際天文年」宣傳活動,就找來了交響樂團在戶外演出《行星組曲》全本,結合以伽利略生平為主軸的舞台音樂劇,發思古之幽情,又不失為浪漫。確實,觀星之於現代人,似乎是一種浪漫為用的休閒活動(甚至可以說是約會行程);探究宇宙生成的真相,滿足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那當然也很好,不過就有勞科學家了。至於《行星組曲》甚至不能算是協奏曲這件事,當然就更沒有人在乎了。

  不過把協奏曲這個名詞姑且撇開不談,克卜勒倒是寫過一本《世界的和諧》 (Harmonices Mundi) ,探討幾何形式與物理現象裡的調和與和諧。他在這本著作裡,先探究幾何圖形的調和,以及音樂裡的和諧性,然後將和諧的概念帶入天文學與行星運動的領域裡。比較詭異的是申論到後來,克卜勒甚至聲稱行星軌道本身就是音符,還讓地球一個一個音符唱起歌來;而每個行星的軌道裡都有著類似的和諧性,和在一起就會形成「完美的和弦」。克卜勒認為這樣的完美和諧,古往今來就這麼一次,在創世之初就已生成,只差沒有明言說這是上帝的傑作。

  對科學態度的認知還停留在小時候「破除迷信」概念的人,大概很難理解身為當時全歐洲最頂尖的數學家,時至今日的每一本中學物理教科書也不能漏掉他的克卜勒,怎麼會發表這種幾乎快要是怪力亂神的言論。但是對他以及所有其他我們耳熟能詳的西方科學家而言,相信宇宙自有其和諧,而且這樣的和諧源自上帝,這跟他們的科學工作毫不衝突,因為科學從來就不是可以跟上帝相提並論,甚至凌駕其上的一種系統或信念。

  每個大名鼎鼎的科學家,本身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或基督教徒,科學是他們理解上帝、親近上帝的一種方式,絕不是拿來挑戰上帝,企圖取而代之的另一套信仰。對克卜勒來說,行星軌道會唱歌這件事很奇妙,但並不意外,因為上帝如果跟我們一樣喜愛音樂,在行星軌道裡內建音符,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科學只不過是我們凡人藉以觀察天地萬物,進而了透造物主旨意的一個方便法門。這一點,五四之後的中國人始終沒有掌握住,上帝還沒信就先拜了科學教,把無神無鬼當成進化的表徵,無怪乎再怎麼邯鄲學步,科學研究總是做不過別人。

  我想起科幻影集【星際爭霸戰:重返地球】 (Star Trek: Voyager) 裡有一集,那位象徵無神無鬼的科學發展到極致的柏格人美女,這樣描述一種「終極粒子」:

  「這種粒子的結構無比複雜,卻又和諧無礙;對我們柏格人而言,這就是完美的境界。」

  其實這正是西方科學思潮的聖杯,而稟持著這份探究和諧的浪漫精神,讓行星軌道唱起歌來的頂尖天文數學家克卜勒,跟390年後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聆聽《行星組曲》約會織夢的我們,除了信仰的標的以外,又有多少差別呢?也許科學背後的原動力,原就是一種浪漫吧,只是看你如何把浪漫轉化成行動罷了。

  「星空協奏曲」或許就是這樣的行動—星空有其協奏處,究其協奏探星空。

?

for? CASE 『2009星空協奏曲』系列演講

?

。 按:平原綾香〈Jupiter〉一曲歌詞是這麼寫的…

Every day I listen to my heart?? 每天我傾聽自己的內心
ひとりじゃない         ? 發現自己絕非孤單一人
この宇宙の御胸に 抱かれて???????? 整個宇宙用它的胸懷,擁抱著我…

歌詞旨在歌頌宇宙間無所不在的愛,以及生命的喜悅。在2009年的最後一天,願以此歌曲與CASE PRESS的所有讀者共度。

責任編輯:MissZoe

(Visited 54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3 thoughts on “【星空特輯】曲終人未散—寫在星空協奏曲落幕之後

  • 2010 年 01 月 01 日 at 00:01:44
    Permalink

    Nice Choice, 英哲,多謝你的分享!
    「星空協奏曲」的主題是CASE的工作小組定的,
    雖然我選了Constellation Concerto,Constellation也不是星空的直譯,
    而是指星群或星座。
    但是Concerto定要有主要的instrument,我本來想把這個問題當有獎徵答。
    我自己認為天文是本期講座的主軸,數學與物理配合著交鳴共奏。
    這是很好的學物理與數學的方式,但是協奏曲有很多種,每一種樂器都可以當主奏,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第四樂章甚至於把人的聲音當成主角。
    老師們是不是一個好的作曲家,就看個人的心態了。

    Reply
  • 2010 年 01 月 03 日 at 00:56:50
    Permalink

    陳老師您好,

    這首歌是 MissZoe 挑的,感謝她擔任文章編輯如此用心,找到這麼特別又貼合文章主旨的歌。

    我有一種感覺,如果在講座進行到三分之一或一半的時候,提點聽眾這個天文、物理與數學之間的協奏曲關係(我相信很多聽眾是一路跟著聽下來的),對於整個系列講座的脈絡,或許能夠掌握得更加精準也說不定。雖說自由思考很可貴,不過適時地略為導引一下,也很有幫助的不是嗎?

    Reply
  • 2010 年 01 月 03 日 at 10:05:19
    Permalink

    英哲,新年快樂
    You are absolutely right.
    我本來要在最後一次演講前說一下的,結果報告完就忘了。
    演講前我所做的簡短分享,除了暖場與介紹講者,就是為了做一些詮釋。
    譬如提醒觀眾科學就像文字,是人類一種很特別的發明。既然是發明,就不能視為理所當然。
    又如撐起近代科學的兩根大柱是理性思維與實証方法,缺一不可。
    這些都是為講員的演講下註腳,對觀眾做提醒。
    此外影音錄影及部落格,尤其是開放部落格對話,才是真正強化教育功能的機會。
    CASE的工作才起步,目標是教育。也許我應該設法讓CASE Forum上的教育論壇進入部落格。

    Reply

發佈回覆給「jtchen」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