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特輯】我們迷信科學?

分享至

2009星空協奏曲‧第九講? 特稿

。 我們不會說預測量子世界完全不準的古典力學「不科學」,卻將古中國易經裡的宇宙觀視為「迷信」;迷信與科學,究竟要怎麼界定?

Xiantianbagua
《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

撰文 ∣ 高英哲

  吳老師在這場講次裡,花了一些時間介紹東方的宇宙觀。如果吳老師再講多一點,可能就要有聽眾心裡犯嘀咕了—這到底是科學講座,還是玄學講座?但這正好給大家一個反思科學真義的好機會:科學究竟是什麼,我們又為何那麼執著於所謂的科學?

  牛頓建立起古典力學體系(『古典』二字是相對於今日而言,在當時古典的是亞里斯多德學派,牛頓的力學系統可是新穎得很),為物理現象提供既有效又單純的解釋後,世間萬物的運行之理似乎已經窮舉畢盡,沒留下什麼東西給後人探索研究了。即使時至今日,我們知道牛頓力學在極大的宇宙尺度,以及極小的量子尺度,都不是很管用,但沒有人會說牛頓的古典力學「不科學」。牛頓在科學人的眼中,似乎特別受到寬容。

  我們來看挑戰牛頓物理定律的廣義相對論。這是天外飛來一筆的奇想高論嗎?並不是,而是因為牛頓力學的萬有引力理論,無法解釋沒有質量的光子,為何也會受到引力影響;而一旦套用廣義相對論,古典力學無法計算的水星近日點軌道飄移現象,就分毫不差地落入理論的預測中了。超乎一般人生活經驗所能理解的廣義相對論,從此獲得「科學」大章驗明正身;就算是一竅不通的文人墨士,也不會或不敢說廣義相對論不科學。

  然而即便可以用廣義相對論的時空概念,解釋古典力學的一切,但是每一所中學的物理課本,依然在教授古典力學,因為它簡單又好用,只要不是小到量子,大到宇宙,古典力學都不會出什麼問題。量子力學、古典力學、廣義相對論,西方物理學的各種學說,似乎互補得恰到好處,大家各有擅場,相安無事。然而我們不會說預測量子世界完全不準的古典力學「不科學」,卻將古中國易經裡的宇宙觀視為「迷信」;迷信與科學,究竟要怎麼界定?

  這是個大哉問,要認真探討起來很費篇幅,不過吳老師在講座中提到,現在宇宙學裡「正夯」的黑暗物質與黑暗能量,正好可以說明「實驗」並不是用以驗證一套系統科學與否的唯一標準—這玩意不但無法實驗,甚至無法直接觀測到,目前還只是純理論的一種存在,不過我想即使如此,大多數的人還是不會說黑暗物質或黑暗能量之說「不科學」,只會認為那是「我們還不知道的物理」。反倒是相當著重實驗的亞里斯多德學派,以及古人用以預測萬事萬物、看來實用性頗高的易經,我們卻認為那不科學,甚至直斥為迷信。

  我們真的懂科學嗎?還是我們只是在迷信科學?每個自詡為科學人的人,都應該要三不五時反思一下這個問題。

?

(作者為英國約克大學經濟學碩士)

for CASE 『2009星空協奏曲』演講「心與星的和鳴-天文宇宙理論篇」

責任編輯:MissZoe

(Visited 158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3 thoughts on “【星空特輯】我們迷信科學?

  • 2009 年 12 月 31 日 at 23:36:08
    Permalink

    科學是有其規範的,或者說是遊戲規則。理性與實證固然是近代科學的要素,用這套規則是針對要玩這種遊戲的人而設,而不是用來評斷遊戲場外的人。易經的發明應該不是要在「近代科學」的場中競技。
    請容我引兩段話:
    The linguist Noam Chomsky once suggested that our ignorance can be divided into problems and mysteries.
    When we face a problem, we may not know its solution, but we have insight, increasing knowledge, and an inkling of what we are looking for.
    When we face a mystery, however, we can only stare in wonder and bewilderment, not knowing what an explanation would even look like.

    科學不代表真理,但是必須可以理解;允許想像與創意,但是服膺證據與邏輯推理;抗拒威權,但仍應尊重社會的共識價值,並持守人類基本倫理道德的同理心。
    學習者在追求學科知識的過程中若不能發展出具備理性思辨與判斷的核心能力,就不能算是成功的學習。
    ─普通高級中學化學科課程綱要補充說明 陳竹亭

    Reply
  • 2010 年 01 月 03 日 at 01:07:20
    Permalink

    是的,陳老師講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用一種被談話性節目濫用的句型來說的話,就是「科學不能被無限上綱」。

    有趣的是,我發現很多我認識的科學人(意思是真正在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人),都還蠻清楚科學有所底止;反倒是對科學略有涉獵但不是以此為業的人,特別容易以科學與否為準繩,評斷事物的高下對錯。

    五四迄今正好百年,然而我們很多人對於「德先生」與「賽先生」的認知,似乎並不比當年進步多少。這裡面的學問還挺大的。

    Reply
  • 2020 年 01 月 25 日 at 11:04:32
    Permalink

    本人認為,所謂迷信,其實很多只是前科學。

    比喻說,以前的人不懂細菌病毒,因此憑經驗和恐懼創造好多禁忌。古人不懂天文,以為星象有神的喻意。但科學年代到了,就有新解釋,推翻舊有的學說。所以我們應放棄迷信,放棄前科學理論。特別是那些前人因恐懼創造的說法和習俗,更應放棄。
    科學的哲學是「寧可信其無不可信其有」,迷信比不信更具破壞。
    宗教和迷信不同,宗教背後有神祗,而科學無法說明或推翻世界有冇神。
    科學不是萬能。科學極有限制。但不代表古代的不科學理論有參考價值。

    Repl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