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知識》希特勒為何對美宣戰
■ 1941年,德軍跟英國依舊僵持不下、難分勝負,想要藉由直搗蘇聯逼和英國,結果也不如預期順利。這時為何希特勒還要招惹強大的美國,甚至趕在年底前對它宣戰?
作者│伊恩‧ 克蕭爵士(Sir Ian Kershaw)
譯者│陳榮彬
1941年初可以說是個關鍵時刻:地球兩端的兩場武力衝突合而為一,變成一次全球性的大規模戰事。日本於該年12月7日轟炸珍珠港。四天後,希特勒帶領德國向美國宣戰。
很多人難以理解希特勒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何以做出這項決策:對一個經濟與軍事大國宣戰,別說擊敗它了,你要拿什麼武器跟戰略對付它呢?何況這時德國在蘇聯境內的戰事並不如原先預期的那麼順利,已經纏鬥到淪為苦戰了,德軍得試著抵擋紅軍所發動的凌厲攻勢。值此焦頭爛額之際,到底是什麼因素促使希特勒做出這麼奇怪、眼見會自毀長城的決策?純粹是因為他自大得無可救藥?這喪心病狂的國家領導人沒有深刻的戰略考量,明知勝算不大,仍要拿整個德國做豪賭?
以戰逼和:把蘇聯拖下水
納粹當權初期,他們的外交政策鮮少顧及美國的問題。希特勒於1937年11月對他的將領們下達戰略指令時,連提都沒提美國。而在1938年,德國併吞奧地利,然後又占領捷克斯洛伐克西部的蘇德台地區(Sudetenland)時,希特勒也沒怎麼把美國當一回事。但德國在該年11月犯下令人髮指的屠殺後,激怒了美國,而希特勒對那些在美國鼓吹政府參戰的猶太說客也是恨得牙癢癢的。
這背景多少可以解釋為什麼希特勒會在1939年1月30日提出那惡名昭彰的「預言」:他認為,日後若是有猶太人出錢資助的另一場戰爭爆發,猶太人一定會遭到滅絕。隔了三個月後,希特勒又在一次演說中惡意中傷當時的美國總統小羅斯福。此時納粹的領導班子已經把美國視為潛在的敵人,認為美國在那一場即將爆發的戰爭中一定會挺身幫助英國。
當時德國最關切的,莫過於如何打贏在歐洲的戰爭,讓美國沒機會插手。但其實德國似乎不需要擔心這件事。一來因為1940年美國就要舉行總統大選,在那之前它不太可能改變立場,主張參戰。再者從各方面來看,美國短期內都不會派兵參戰:1940年春,美國常備軍軍力在世上的排名才第二十名,落後荷蘭一名;美軍兵力二十四萬五千人,五個全副武裝的師。反觀德國,光是在西部戰線就投入了141個師的兵力。德國人預估,美國必須要花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其軍事與經濟實力才有辦法恢復到足以構成威脅。希特勒自信地表示,等到他「把歐洲的所有問題都解決」時,美國人恐怕還要好長一段時間才有能力派兵干預。
然而當時美國正以極快的速度重整軍備。希特勒也曾私下提到:「如果這一切到那時還沒辦法結束,那我們就大難臨頭了。」他之所以決定對蘇聯發動攻擊,就是基於這層考量。儘管他開戰的動機是出於與蘇聯相左的意識形態,但他這麼急於取勝,卻是因為戰略布局的緣故。英國看似處於劣勢,卻遲遲不肯投降。而對希特勒與德國海軍而言,藉由發動海戰來逼使英國投降又太冒險了,他們並不樂見。
花短短幾個禮拜擊潰蘇聯似乎是比較好的做法。順利的話,英國就會被逼上談判桌。雖然美國的威脅日益強大,但只要英國一投降,美國自然會選擇固守本土,不會揮兵歐洲。到時候德國就贏了。反過來說,戰爭拖得越久,美國就會越來越強大,就像1917到1918年的情況一樣。
壯大勢力:與日本結盟
1940年12月的時候,希特勒對他的首席軍事顧問阿弗瑞德‧約德爾將軍(Alfred Jodl)說:「我們得在1941年解決歐陸的所有問題,因為等到1942年美國就有能力出兵干預了。」希特勒會這樣擔心是有根據的。
194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租借法案》(Lend-Lease bill),根據這個法案,美國政府可以為盟國提供戰爭物資,藉此換取美軍在盟國土地上設立軍事基地,而這件事的含義再清楚不過:只要英國沒有被擊敗,它總有一天能從美國那邊獲得源源不絕的資源投入戰場。同年7月,美國陸軍參謀開始著手研擬「勝利計畫」(Victory Program),主張只有美國參戰才能夠確保德國全面敗退。他們構思著要派五百萬大軍到歐陸參戰。這支大軍預計在1943年7月做好出征準備。
當德軍於1941年6月22日入侵蘇聯時,日本在希特勒的戰略計畫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到了1941年8月中旬,任誰都看得出德軍的快攻戰術顯然沒有擊潰蘇聯。戰事將會拖延下去,而美國遲早會參戰。
此時希特勒一心寄望的,就是美、日能夠全面開戰。他認為,如此一來美國將會全心投入太平洋戰區,無法顧及大西洋與歐洲的戰場,德國才有時間把蘇聯收拾掉。事實上早在4月希特勒就已經指出:「一旦美、日發生衝突,德國會立刻加入戰局,因為簽署《三國同盟條約》[1]的盟國就是得同心協力才能展現力量。若它們不合作,就有可能遭各個擊破。」
在此同時,羅斯福總統決心充分利用希特勒的「東進轉折」,逐漸介入大西洋戰區,發動一場他所謂「不宣而戰的戰爭」。到了秋天,美國船艦遭到德國U型潛艇攻擊的事件越來越多。9月時,羅斯福巧妙地以一個這類事件為由,表示有必要派美軍戰艦護送船隊,並且對德國潛艦「格殺勿論」。德國海軍上將雷德爾(Admiral Raeder)迫不及待地想報復美國,但希特勒仍抱持著夏天以來的一貫態度,將他給擋下。
這位德國獨裁者深感自己因為大西洋的戰事而綁手綁腳。他迫切期盼日本能夠升高太平洋地區的敵對情勢。當鷹派將領東條英機於1941 年10 月中成為日本首相之後,德國覺得機會來了。
--
●本文節錄自《BBC知識國際中文版》第21期(2013年5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伊恩‧克蕭爵士/英國雪菲爾大學現代史教授,是希特勒與第三帝國這個研究主題首屈一指的世界級權威。
譯者陳榮彬/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責任編輯:Nita Hsu
[1] 原註Tripartite Pact,日本、德國與義大利三國於1940年9月所簽署的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