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書評】自我的幻覺:社交腦虛構身分認同
■ 胡德認為自我意識是大腦對我們施展的最大詭計,不過他相信這套詭計可以讓生活過得更充實。
編譯│高英哲
新生兒在環顧房間時,起初並未決定要把視線放在哪裡,而是由他天生的認知機制對環境產生反應,讓寶寶把注意力放在某處。寶寶在他之後的人生歷程裡發展出自我意識,以及是由他來控制身體跟大腦的信念。然而事情果真如此嗎?
在《自我的幻覺》一書中,作者胡德(Bruce Hood)探討的正是這件事。他探討了歷來對於自我的各種定義:一縷靈魂、一個擁有自由意志的行為者、一套特質的獨一無二組合,接著斷言我們所經歷的自我意識,實際上是由大腦編織出來的一番說詞。想知道為什麼的話,不妨看看一九八〇年代生理學家班傑明.李貝特 (Benjamin Libet)做過的一個實驗,他指出神經活動顯示一個人在他知道自己做出決定之前,就已經做出決定了。誠如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韋格納(Dan Wegner) 所言,也許我們覺得自己有自由意志,只不過是大腦把我們的行動與記憶整合起來的一種方式罷了。胡德以李貝特跟韋格納的研究成果為基礎,提出自我意識只不過是大腦事後才將發生的事情組織化的詭計。我們的大腦用這種「就是這樣啊」的說法,把生物反應與環境因素的複雜互動合在一起,創造出「我們是誰」的簡化解釋。
胡德將這段雖然脆弱不堪但卻具有適應性的創造過程,比喻成一張同一時間被往很多方向拉扯的蜘蛛網。就以惡名昭彰的史丹佛監獄實驗為例,大學生在虐待扮演犯人的同學時,就會轉變成殘暴的獄卒。另一個比較沒那麼勁爆的例子,則是用來評估人格特質的問卷:受訪者只要想像自己身處不同的社會環境之下,就會更改他們原先的答案。胡德認為我們千變萬化的人格特質,讓我們得以適應新的周遭環境。
雖然胡德認為自我意識是大腦對我們施展的最大詭計,不過他卻說相信這套可以讓生活過得更充實。要消除這份幻覺極為困難,幾乎可說決無可能。再說即使我們能夠做到,我們又何苦要自絕於移情作用、羅織故事與心生愛戀的經驗之外呢?
--
書籍資訊
書名:《自我的幻覺:社交腦虛構身分認同》(The Self Illusion: How the Social Brain Creates Identity)
作者:布魯斯.胡德 (Bruce Hood)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2 年
定價: 29.95 美元
--
備註:
1. 本書在amazon上的頁面:http://www.amazon.com/Self-Illusion-Social-Creates-Identity/dp/019989759X
2. 「社交腦」相關論文: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588649/
責任編輯:Nita Hsu
你知道嗎?
現代人吃保健食品的習慣
來自於早期產後吃麻油雞的習俗
甚麼才是正確的保健觀念?
本文告訴你如何吃得健康、吃得安全?
http://asiahowto-hw.blogspot.tw/2013/03/blog-post_8572.html
保健食品既不是國產專利,也不是麻油雞的副產品,
不過的確是醫學科學化之前的習慣,
建議讀讀達爾文密碼(der Darwin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