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科學】未命名先隕落的新物種
■ 終見天日。尼泊爾的一種新品種黃罌粟「秋香罌粟」(Meconopsis autumnalis)去年正式命名,但其實早在將近五十年前就有人採到這種植物的標本了。
作者 | 凱莉.阿諾德(Carrie Arnold)
編譯 | 汪芃
二○○八年,波爾.伊根(Paul Egan)在喜馬拉雅山深處瞥見一小株鮮黃色的身影,這株罌粟讓伊根十分著迷,因為他是一位植物學博士生,正在都柏林的聖三一學院就讀,且當時他恰好在研究幾種喜馬拉雅山罌粟的生態。伊根將這種黃花詳細記錄下來,暫時認定這是新品種。但後來他發現,早在一九六○年代就有科學家採到這種罌粟花的樣本了,只是當時那些人不知道這是全新的品種,這植物就這樣無人聞問將近五十年,直到去年,伊根在《植物分類學》(Phytotaxa)期刊上發表正式的研究報告,描述這個綠絨篙屬的新品種「秋香罌粟」(Meconopsis autumnalis)及血緣關係密切的Meconopsis manasluensis,這種植物才終見天日。
而根據一份今年十一月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上的研究,新品種像這樣等了半世紀才定名的現象其實很常見。平均而言,學界初次採集到新品種樣本後,通常得經過二十多年,新品種才會正式命名發表。然而學者表示,隨著物種滅絕的速度不斷加快,許多採到樣本的新品種往往還沒獲得學界命名就已絕種。
這份研究的主持人柏努瓦.馮丹(Benoît Fontaine)是一位生態學家,在巴黎的法國自然史博物館任職。馮丹和同仁調查了二○○七年學界發表過的新品種,並在這16,994個品種中隨機抽取六百種進行深入分析,而研究團隊發現,這些品種從初次取樣到正式在學界發表命名,平均需時二十一年,就算取中位數也長達十二年。馮丹說,發現和定名之間的時間差就像物種的「架儲期」一樣。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有個國際物種勘測協會(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pecies Exploration),協會的理事長昆汀.惠勒(Quentin Wheeler)表示,「物種的架儲期」並非馮丹新創的概念,但先前一直沒有學者針對這個題目做量化研究。過去幾百年來,新採集的品種樣本通常得等上好幾十年才能被學者正式記載命名,近年來依然如此。認定新品種的程序十分繁複,要先採集標本,帶回實驗室研究,接著研究人員必須仔細回顧科學文獻,確定該品種不曾被發現過,此外,研究人員通常還得到多個地方檢查其他樣本,或檢驗DNA(去氧核糖核酸)來確認該物種是否真的是全新品種。惠勒說:「因此有這樣的論文很好,有助我們了解品種命名的瓶頸在哪裡。」
「閃開,讓專業的來?」
馮丹和研究同仁也檢驗了許多影響物種架儲期的因素,結果竟發現業餘人士採集到標本的品種平均在十五年後被命名,但專業生物學者發現的品種平均卻要等上二十一年才獲得命名。此外,若採到新品種樣本的研究人員住在平均每人所得低於三萬五千美元的國家,則品種的架儲期通常較短。這或許是因為這些研究者正好位於新品種最密集的地區。最後,水生品種的架儲期通常比陸生品種短。
但馮丹表示,拉長新品種架儲期的因素也有一些是非科學性的。舉例來說,新品種的發表其實並不吸引人,如果一篇論文只介紹單一個新品種,登上高影響指數期刊的機率通常較低,因此想取得大學終身職的年輕學者可能會選擇研究其他看起來比較複雜、有研究假說的題目,這樣才能在一流的期刊上發表,而田野考察所得來的描述性成果就先擱著,幾年後有時間了再發表。馮丹說,若不少學者採取這種策略,這便能解釋為何業餘人士發現的新品種能較快發表。
遠水救不了近火
儘管如此,近年來由於人類活動所造成的衝擊,物種滅絕速度遽增,許多物種撐不完架儲期便絕種了。加州拉西瑞亞大學(La Sierra University)的生物學者李.葛瑞斯默(Lee Grismer)指出,不少新品種目前早已瀕臨絕種,「新物種架儲期的中位數長達十二年,這殺傷力非常大,以目前的速度,我們根本沒辦法維持生物多樣性。」馮丹也附議:「如果這些物種我們根本不認識,又要怎麼保育呢。」
為了縮短新物種的架儲期,國際動物命名法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Zoological Nomenclature)已經訂下新規定:現在新品種只要在網路上發表即視為正式命名,不需要在實體刊物上刊行。然而學者預估,此舉只能讓長達幾十年的架儲期縮短幾個月而已。
--
報導出處: New Species Gather Dust Before Their Scientific Debut
責任編輯:Nita 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