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心理】別太理性才是真聰明

分享至

■ 很多小孩(其實大人也是)都聽過伊索寓言那個烏鴉喝水的故事:有隻口渴的烏鴉看到一個裝了一些水的水瓶,牠的嘴卻沒辦法伸進去喝水,所以牠就不斷把小石子丟進水瓶裡,讓水位升高到牠可以喝到水為止。新的研究發現幼童跟烏鴉家族的成員都很會解決這種問題,不過幼童學到這招的方式,跟烏鴉大不相同。

編譯│高英哲

圖片來源:Clipart.com

         很多小孩(其實大人也是)都聽過伊索寓言那個烏鴉喝水的故事:有隻口渴的烏鴉看到一個裝了一些水的水瓶,牠的嘴卻沒辦法伸進去喝水,所以牠就不斷把小石子丟進水瓶裡,讓水位升高到牠可以喝到水為止。新的研究發現幼童跟烏鴉家族的成員都很會解決這種問題,不過幼童學到這招的方式,跟烏鴉大不相同。

英國劍橋大學的尼可拉.克萊頓 (Nicola Clayton) 領導的實驗心理研究團隊,最近所做的研究指出,烏鴉家族的成員在認知能力方面可不是笨鳥。牠們能夠製造工具加以運用,未雨綢繆,甚至可能猜得出其它的鳥在想啥(這最後一項目前還有爭議就是)。克萊頓的研究團隊裡有兩名成員幾年前指出,禿鼻烏鴉能夠學會把石頭丟進裝水的管子裡,好吃到浮在水面上的蟲子。由克萊頓的研究生露西.雀可 (Lucy Cheke) 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去年也報告說他們在松鴉身上發現類似的實驗結果:只要牠們搞得懂使水面上升的基本機制,松鴉在三組不同的實驗設置之下,都能夠解決吃不到蟲子的難題。

為了探討兒童學習的方式,與禿鼻烏鴉跟松鴉等等高智慧烏鴉家族成員有何不同,雀可跟同樣在克萊頓的實驗室裡服務的心理學家艾爾莎.盧賽兒 (Elsa Loissel) 合作,在經過家長同意後,對當地八十名四到十歲的學童,進行同樣的三組實驗設置。實驗在學校裡進行,不過小朋友試著撈出來的不是蟲子而是紅色代幣,他們可以拿來兌換有動物啦、海盜啦等等圖樣的彩色貼紙。(研究團隊發現小朋友不分年齡,都很有興趣拿這些貼紙)

在第一組實驗中,小朋友會看到兩個管子,一個裡頭灌水,另一個則裝了一些木頭屑,他們必須決定要往哪一個管子裡丟小石子,才能拿到裡頭的代幣。

第二組實驗則只有一個裝水的管子,不過小朋友得要在兩個不同的東西裡選一個丟進去:是要把會浮起來的軟木球丟進去呢,還是丟一顆會沈到水底的彈珠?

第三組實驗最難。雀可等人給小朋友三根不同的灌水管子,其中一根細管子裡頭有代幣,兩邊各放一個粗管子。管子的底部被遮起來,所以小朋友不知道其中一根粗管子的底部,實際上跟細管子的底部是相通的,而另一根粗管子則自己獨立。能夠拿到代幣的唯一辦法,是把彈珠丟進與細管子連接的那根粗管子裡頭。所以第三組實驗這套用具的運作原理,對小朋友來說是很神祕的。

小朋友每個實驗都有兩分鐘的時間,可以嘗試五次解題。一如所料,年齡比較大的小朋友的表現,比年齡小的來得好:大多數八歲以上的小朋友,都能夠第一次嘗試就完成所有三項實驗,而年齡比較小的小朋友則需要嘗試比較多次。不過他們進行實驗的方式,跟烏鴉有一點非常不同:松鴉可以透過試誤完成前兩組實驗,卻無法搞懂第三組實驗是怎麼一回事,因為答案非但不明顯,甚至還違反直覺。

雀可等人認為這表示烏鴉跟兒童的學習過程有根本上的不同。烏鴉會被在物理上看似不可能的現象給難倒,因此無法搞定第三組實驗,然而兒童卻沒有被看似不可能的任務給嚇倒,還是想辦法讓代幣浮上來,即使這是怎麼辦到的並不太清楚,解決的辦法看起來也不符合直覺。研究團隊將實驗結果發表於《PLoS ONE》期刊上。

「兒童著手進行的時候,腦裡並沒有這到底有沒有可能的想法。」雀可說。「如果他們有這種想法的話,就永遠也沒辦法學到這招了。這就是為什麼小朋友喜歡魔術,還有當你跟他們說各種天馬行空的事情時,他們真的會買單。」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葛普妮克 (Alison Gopnik) 表示,這項研究「有意思而且很有啓發性」。她說烏鴉與兒童的主要差別,在於烏鴉對於這個世界的物理運作因果關係,有一套精巧但是特定的想法,但是兒童學習因果關係的能力似乎更為寬廣,更加兼容並蓄。「結果就是烏鴉很漂亮地適應了這個世界,從而加以學習,而小朋友們卻是從學習這個世界有各種可能性裡頭,漂亮地適應了這個世界。」

--

 報導出處:The Wisdom of Not Being Too Rational

責任編輯:Nita Hsu

(Visited 188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