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30-3】畜日東昇 爾牧一新:邁向智慧化與精準化的畜牧業

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都是離不開蛋、奶、肉的,由此可見畜牧產業是多麼重要的民生產業之一。然而,近年來也有不少議題是圍繞著畜牧業打轉,像是飆漲的蛋價、進口肉的開放與否、奶源的安全疑慮等。也是時候我們應該好好認識一下,這個時刻在我們身邊,卻對它認識不多的產業了!本場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邀請到臺大獸醫學系的周崇熙教授,來告訴我們畜牧業三柱——肉、蛋、奶的生產過程,以及邁向智慧化與更準化的發展。

Read more

【探索30-2】紡織品的應用與製程研發

從萬丹紅豆餅商標註冊的經驗談起,黃博雄揭示自己不怕犯錯、持續閱讀、累積創意的生命哲學。這一哲學深深貫穿他的紡織產業,透過自我實踐與修正,黃博雄屢次將研發產品投入國際競賽,除了檢證實力、汲取經驗,也看見更多不一樣的需求與創造可能。如同黃博雄反覆提到的「韌性」,屢敗屢戰的重要性不亞於獲得勝利,這正是他在紡織產業與自我人生努力不懈的目標。

Read more

【探索30-1】製鞋工藝與發展

第30期「探索」系列講座「民生產業科技路」第一講邀請到寶成國際集團整合應用部徐堂傑協理,為我們介紹大家足下所踩的那雙鞋的故事。一雙鞋的誕生是由許多的部件、步驟,與許多人的努力心血才打造而成,因此傳統製鞋業是一個高勞力密集的產業型態。然而,隨著自動化製程的導入,這樣的印象將逐漸被顛覆。透過科技的協助,不僅可以使產品品質更一致,與客戶溝通也能更順暢與迅速,甚至在鞋廠建置的規劃都能更精確。此外,智能生產也能應幫助記錄下完整的碳足跡,以因應各國政府與企業對於永續的需求與責任。

Read more

【人物專訪】讓材料「活」起來:以材料分析看見微觀世界——專訪楊哲人教授

材料科學的研究分析,必須觀察不同材料的原子排列狀況;要觀察到「原子」級別的尺度,就必須仰賴電子顯微鏡。也許可以這麼說,材料科學的領域,就是以微觀的角度來看見世界。臺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楊哲人教授對於這樣的微觀世界相當醉心,在他看來,這個領域有著源源不絕的有趣問題等著被發現,而且這些問題都與生活息息相關。不論是民生工業、科技產業到軍事工業,都必須仰賴材料科學的專業投入,才能解決問題。現在的他,依然對這個微觀世界充滿無比的興趣,與他的研究團隊一起透過對材料的研究鑑往並且知來,探索這個妙趣橫生的世界。

Read more

【人物專訪】站在高「鋼」,眺望未來——專訪蔡宇庭研究員

臺灣的鋼鐵產業自日治時代開始發展,到了六零年代,又被列為十大建設之一,可見其的重要性。鋼鐵雖然看似是簡單、單一的材料,事實上,透過比例的調配,可以生產出不同特性的鋼鐵。蔡宇庭自臺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畢業後,不同於多數人走向教職,投入到了鋼鐵產業當中,繼續他的高「鋼」攀爬路。因為他希望能夠學以致用,繼續更深入的鑽研與研發鋼鐵。未來,鋼鐵產業也將面臨兩大挑戰:AI數位轉型、低碳轉型。就讓蔡宇庭帶我們推開鋼鐵大門,瞭解這個「鋼鋼」好的世界吧!

Read more

【人物專訪】哪裡有製造,哪裡就有智慧——專訪覺文郁教授

臺灣製造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又以硬體生產為主。然而,隨著國際趨勢的發展,臺灣在製造業的供應鏈上,逐漸從硬體走向軟體的提供,也因此導入了智慧製造。臺大機械工程學系覺文郁教授長期投入在智慧製造的推廣與教育,他認為智慧機械的投入並非取代傳統製造業老匠人的技術與智慧,而是讓他們的經驗能持續傳承下去。而在教育上,他更強調「實踐」的重要,唯有學界與業界接軌、業界回饋需求給學界,才能共創產業的共榮。智慧製造雖然看似與我們距離遙遠,其實它已經融入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哪裡有製造,哪裡就有智慧。

Read more

【人物專訪】乘風破浪航向永續——專訪楊舜涵教授

十五世紀末,人類進入大航海時代,地圖、航海、造船都在當時有了快速的進展,有了船舶,人類得以橫跨五大洲、七大洋,國際貿易、文化交流開始形成。如今,我們仍有90%的國際產品依靠船舶運輸。臺大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系楊舜涵教授自臺大畢業之後,先進入台船公司負責設計船舶結構,培養實作能力,隨後去到瑞典攻讀博士。在瑞士,她接觸到了海洋永續領域,對於船舶產業有了全新的認識,也接觸到了不少相關業界的專家。於是,回臺後,她將更多的心力投入在了海洋永續相關技術與產業上。雖然許多人認為船舶工業是夕陽產業,但在她看來,它是聯繫著現代人日常生活所需、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而這也更加凸顯了該產業走向永續勢在必行的迫切性。

Read more

【人物專訪】建築業的當代挑戰:數位轉型與綠色轉型——專訪謝尚賢教授

建築物的一面牆、一片磚瓦、乃至一個曾經存在的活動空間,都顯示了人與空間的交織下,共同走過的生活痕跡。臺大土木工程學系謝尚賢教授因為對於物理與資訊的興趣,從農工系轉入土木系,從此走入建築業的世界。對他來說,是從Hard Computing到Soft Computing,也是從「只有」標準答案,轉為「沒有」標準答案。但也因為這樣,他能夠看見營建過程中不同專業領域的考量,並進行通盤的整合。這樣跨領域的視野與整合能力,也是當今建築業面對數位轉型、綠色轉型與參與式設計等思維的轉變,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不論轉型前後,每一棟建築物都乘載著人們的記憶、互動的痕跡,並經過歲月的醞釀,化成一篇又一篇精彩的故事。

Read more

【人物專訪】不怕失敗、不斷嘗試——專訪周崇熙教授

農業部統計,臺灣畜牧產業約占農業總產值的34.6%,即便臺灣非畜牧產業大國,在現今種種環境下,精進畜牧養殖的技術仍是相當必要的。臺大獸醫學系周崇熙教授會踏入這個領域,全因他隨遇而安的性格,因為家人的建議,他便順應地走了過來。「既使隨遇而安,但全力以赴」是他的人生哲學。至於研究上,他則秉持「不怕失敗、不斷嘗試」的精神,以開放的心態歡迎種種跨領域合作的機會與可能性。過去,他曾因為實地走訪,而改善了屠宰場的作業流程;現在,他也在為臺灣雞蛋產業努力開拓新契機;未來,他認為精準與智慧化是畜禽業走上永續必經的道路。專長是研究畜禽疾病學的周教授期望藉由自己的專業與教學熱情,為臺灣畜禽業帶來進步。因為在他看來,減少人畜共通傳染病傳播的風險,是他的使命,也是大學老師的社會責任。

Read more

【人物專訪】紡織產業的創新與技術——專訪黃博雄主任

臺灣自日治時期開始發展麻紡織業,用於裝載米、糖、鹽等基礎民生用品。國民政府來臺後,為促進國內經濟發展,棉紡織業持續擴張,直至今日仍為臺灣重要的外銷產品。黃博雄不僅是整合臺灣紡織上、中、下游產業的重要組織「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的產品部主任,更是在前幾年的「新冠戰疫」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口罩國家隊口罩物資總籌指揮。在各方單位運籌帷幄,還有各廠商通力合作配合下,成功穩定住口罩的生產量,成為穩定民心非常重要的因素。黃博雄主任也將分享他在紡織產業歷練多年所觀察到的產業轉型方向,還有如何在「民生產業科技路口」走向永續未來的方向。

Read more

【人物專訪】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專訪徐堂傑協理

「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是日本設計大師橫尾忠則的名言,而這句話,也是傳統產業面臨新世代挑戰與議題最好的寫照。寶成國際集團為國際知名的公司,在製鞋領域已深耕多年,他們在變革來臨之前就已嗅得先機,開始了數位轉型之路。而在因緣際會下,從電信產業轉跳製鞋產業的徐協理,也在轉型之路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也分享到,不論是面對消費者需求的改變,或者是全球對於永續議題的浪潮,「數位轉型」皆是一切的基礎。數據透明化、製程自動化、數位化管理等等,都是企業面臨變革實的一大助力。唯有因應時代的潮流不斷變更企業的管理,才能在潮流中穩固自己的定位。

Read more

【探索29-6】淺談探月

第29期「探索」系列講座「The New Ocean——太空時代再起」第六講邀請到國家太空中心林新發博士,為我們說說人類與月球的浪漫故事。古今中外,人們就對月亮有無限的嚮往,在各地的神話當中,也都有著月神這個神祇。在科學方面,從伽利略發明望遠鏡以後,人們便從以管窺天一步步走到踏上月球表面。本次講座林博士為我們細細介紹歷史上重要的三波探月熱潮,從美蘇冷戰的太空競賽,到1990年代後的百家爭鳴,最後也會談談近期的「太空時代再起」,分析各個摩拳擦掌準備探月的國家們,它們各自的短期與長期性的目標

Read more

【探索29-5】衛星遙測科技在環境監測之應用策略與挑戰

第29期「探索」系列講座「The New Ocean——太空時代再起」第五講邀請到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主任林唐煌特聘教授,為我們解答衛星遙測技術的興起與全球環境變遷之間的關聯,並詳細介紹衛星觀測三種頻譜——可見光、紅外光和微波的應用原理,還有它們在民生上、都市規劃上和軍事上的應用實例。接著,也會分析目前衛星遙測技術所面臨的各項限制與挑戰,以及點明未來可期待的發展方向。最後,林主任也申明衛星遙測科學研究對臺灣的重要性,期許研發團隊們能夠發展出關鍵技術,幫助臺灣站上這波太空時代浪潮的浪頭。

Read more

【探索29-4】對天說話:衛星通訊的演變與人造衛星微型化

第29期「探索」系列講座「The New Ocean——太空時代再起」第四講邀請到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張起維教授,為我們分析低軌道衛星的通訊技術重要性為何?並簡單介紹通訊衛星的演變進程,闡述人類科技從無法放大和轉發訊號的第一代通訊衛星進步到1962年首度透過衛星通訊跨洋轉播奧運影像的歷史;接著分析大型衛星與小型衛星各自的利與弊;最終也分析了臺灣如何在這波太空產業浪潮中站穩腳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