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集合氫能技術團隊,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價值——專訪謝宗霖教授

氫能科技與材料工程高度相關,且再生能源技術的演進,將影響未來人類的生活方式,讓研究走出實驗室,是現代科學家必須面對的挑戰。謝宗霖以純材料工程的背景,進入臺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任職,雖然不設限的人生充滿各式各樣的意外與驚喜,但個性積極爽朗的他,總能把握新出現的轉折,並在各個機會中落實自己的信念。同時身兼工學院副院長與氫能團隊領導的他,將於探索講座開始之前,分享他一路走來的歷程與體會。

Read more

【人物專訪】洋流發電與水下機器人的交響曲——專訪郭振華教授

臺灣是地球上少數可利用洋流發電的國家,在淨零轉型的趨勢下,黑潮洋流發電機的技術,將為再生能源帶來新的選項。致力於水下載具和仿生機器人設計研發的郭振華教授,自2015年起與國立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的老師共同執行黑潮洋流發電機的計畫,儘管在海洋場域進行實驗有許多難題要克服,但團隊仍穩步向前,將發電機往商轉方向推進。在探索講座開始前,將預先分享郭振華對海洋工程、水下機器人與黑潮發電的經驗與看法。

Read more

【人物專訪】永遠為離岸風電的下一步做準備——專訪高傳勝總監

近年來,臺灣西部海域的離岸風電迅速發展,截至2023年,國內離岸風電已完成2.25 GW的風場建置。於2016年在臺設立亞太區總部的的沃旭能源,在臺灣風電產業發展上,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沃旭能源臺灣專案開發總監高傳勝已有18年的風電產業資歷,身為領導者的他,總以長遠的目光,預先為風電營運的各個階段布局。而憑藉長期累積的經驗、對再生能源的信心和使命,致力協助沃旭能源推動離岸風電在臺發展。

Read more

【人物專訪】好奇「電從哪裡來?」而成為電機教授——專訪郭政謙主任

炎炎夏日即將到來,面對高漲的溫度,不開冷氣怎麼活得下去?然而,冷氣越開越多、越開越冷,除了電費讓人荷包失血外,近年來常常討論的「缺電」問題是否又會發生呢?甚至,為了產能發電而大量燃燒的燃料,是否又會加劇溫室效應導致未來更熱呢?這樣冤冤相報到底何時了啊!?臺科大電機工程系郭政謙主任因為對「電從哪裡來?」這個問題感興趣,因而與能源領域結緣,更因為從小志願當老師,所以走入了校園成為高教老師。本場講座他將以電機的專業角度,告訴大家臺灣真的「缺電」嗎?我們為什麼要進行能源要轉型?當我們沒有化石燃料了,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Read more

【人物專訪】致力於研發再生能源材料,讓科技創造和平——專訪林唯芳教授

太陽能應該是人類最早使用的能源了,在尚未知道用火以前,我們都是靠著頭頂上的那顆太陽帶給我們溫暖;隨後,我們開始透過太陽炊食、曬衣;而到了今天,我們的科技已經能夠將太陽的能量轉換成電力。太陽是最豐沛、高穩定且低汙染的能源之一,也是我們前往淨零路上必然需大力研發的技術。臺大材料與工程學系林唯芳名譽教授,是成功將太陽能轉換率從早期的18%推進到如今的近30%的重要推手,如今已年過70的她,依然投入在太陽能產業的研發與應用上,持續進行著透明太陽能板、太陽能產氫能等技術的研究,因為對她來說,這不僅是淨零趨勢下必要的努力,也是她一生的驕傲與興趣所在!

Read more

【人物專訪】電化學儲能材料翹楚——專訪吳乃立教授

你知道儲能技術有多重要嗎?雖然提及綠色能源議題,一般人想到的都是「怎麼提高能源轉換率」、「什麼樣的發現型式更環保」,但你有沒有想過,或許能源問題並不是我們的生產量不足,而是沒能有效地儲存起來呢?臺大化學工程學系吳乃立教授,在經過縝密的思考以及趨勢觀察後,發現儲能材料是未來發展的高潛力領域,因此便投身於電極新材料的開發。因為他不服輸的性格,再加上天份使然,讓他在這個領域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他鼓勵學生,應該多多「認識自己」,找出自己喜歡、擅長的領域,才能找到合適的研究或生涯發展方向。當找出合適的領域後,若能持續保持「自我學習」、「主動學習」的習慣,便能不斷進步,成為該領域的頂尖。

Read more

【人物專訪】跨領域核子研究翹楚——專訪李志浩教授

如今談到核子科學,不少人腦海只浮現出殺傷力強大的核子彈、有輻射外洩疑慮的核電廠等,似乎核子科學總是與爭議掛上鉤,但事實上,這門領域的應用是包羅萬象的,像是癌症醫療、伽馬射線滅菌等都需應用到核子科學。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李志浩教授長期投入在核子工程的研究,自聯考分發進入該領域後,他憑藉獨特的長遠眼光,多次轉換研究領域。然而,他的領域轉換並非從零開始,而是協帶著之前的經驗,在新的領域加深加廣。他以自身的歷練鼓勵後進,應把目光放遠,勇敢創新求變,才能在這個快速變化的局勢中站穩腳步。

Read more

【探索31】淨零台灣 何得何能?

本期探索講座【淨零台灣 何得何能?】,由臺灣大學工學院院長/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江茂雄特聘教授、臺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楊哲人教授,及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陳耀銘教授擔任策劃顧問,規劃8場系列講座。內容聚焦在新奇有趣的乾淨能源和綠能科技,一起來瞭解淨零臺灣 何得何能?

Read more

【探索30-8】材料科學觀點——探索晶體之開發及應用

在古時候,人們對於新材料的開發往往是在偶然的機運,並透過經驗的傳承與累積,一步一步地改良。而新材料的開發與文明的發展與走向息息相關,許多影響人類歷史的大事件,背後都與器物製作的材料、工藝密不可分。材料科學的出現,使得人們不再僅之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透過微觀晶體結構的組成,人們能夠對於各項材料加以分析,並依自己的需求開發、改良出效能更卓越的材料。因此材料科學的發展可以說是代表著人類文明的一本史書。

Read more

【探索30-7】日常生活中隱形的重要夥伴:臺灣鋼鐵產業的現狀與未來

1970年代,為了改善臺灣各項基礎建設的不足,政府大興土木推出十大建設,成功使臺灣走過能源危機,並為後來的經濟起飛奠下基礎。這十大建設中的「大煉鋼廠」也就是如今的中鋼。或許大眾會覺得鋼鐵很冰冷,但事實上,大至橋梁、汽車,小至不鏽鋼碗、螺絲,鋼鐵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好夥伴,支撐起基礎建設,是隱形但重要的產業。如今,鋼鐵產業既是再生能源建設過程中的重要角色,卻也是高碳排產業。如何因應,產業仍在探索。

Read more

【探索30-6】臺灣精密機械智慧製造的未來:虛實整合與一條龍式生產

民國70、80年代,臺灣的精密機械產業興起,不少廠家甚至全家人一起創業,各個中小型工廠林立而起。然而,隨著時代的進展,精密機械製造已經逐漸轉型,執行跨機臺、跨廠房的遠端協作,即時監測機臺參數,並遠端調整生產流程或修復生產設備,將會是造產業的未來。生產流程徹地數位化,也讓邁向淨零碳排路上至關重要的數位生產履歷更加可行。本場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邀請臺大機械工程學系覺文郁特聘教授,為我們介紹臺灣經濟支柱之一的機械製造業未來的發展願景。

Read more

【探索30-5】橫渡工業技術洪流的航船

提到「航船」你會聯想到什麼呢?是代表「希望」的夢想啟航,還是充斥「危險、不安」的飄泊?除了上述兩者之外,其實船舶還有更貼近我們生活的一面,就是承載著我們日常生活的運輸。船舶的歷史可以回溯到石器時代,並一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逐步完善,到了現代,船的種類已經從3~500公尺皆有。本場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邀請臺大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系楊舜涵教授,為大家介紹現代的船舶是如何承載人們的「日常」,挺過「危險、不安」,航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Read more

【探索30-4】建築業的數位與綠色轉型

「建築」是個很神奇的東西,從最遠古的疊石架屋,儘管依我們現代的眼光來看是如此簡陋,但對當時的人們而言,它就是構築起來的一方天地,帶來安定的力量,生活也圍繞在其周圍。既然建築物本身是帶給人們安定力量的泉源,那麼在構築的過程中的各個細節自然馬虎不得。而且隨著時代的改變,大眾對於建築的功能有了更多的期待與需求,因此建築技術自然也更精益求精。如今的建築,不僅是構建安定空間的水泥叢林,更是智慧生活、節能減碳的各項技術匯聚而成的心血結晶。本場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就讓臺大土木工程學系謝尚賢教授,帶大家走進水泥叢林中的綠色智慧天地吧!

Read more

【探索30-3】畜日東昇 爾牧一新:邁向智慧化與精準化的畜牧業

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都是離不開蛋、奶、肉的,由此可見畜牧產業是多麼重要的民生產業之一。然而,近年來也有不少議題是圍繞著畜牧業打轉,像是飆漲的蛋價、進口肉的開放與否、奶源的安全疑慮等。也是時候我們應該好好認識一下,這個時刻在我們身邊,卻對它認識不多的產業了!本場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邀請到臺大獸醫學系的周崇熙教授,來告訴我們畜牧業三柱——肉、蛋、奶的生產過程,以及邁向智慧化與更準化的發展。

Read more

【探索30-2】紡織品的應用與製程研發

從萬丹紅豆餅商標註冊的經驗談起,黃博雄揭示自己不怕犯錯、持續閱讀、累積創意的生命哲學。這一哲學深深貫穿他的紡織產業,透過自我實踐與修正,黃博雄屢次將研發產品投入國際競賽,除了檢證實力、汲取經驗,也看見更多不一樣的需求與創造可能。如同黃博雄反覆提到的「韌性」,屢敗屢戰的重要性不亞於獲得勝利,這正是他在紡織產業與自我人生努力不懈的目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