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電化學儲能材料翹楚——專訪吳乃立教授

你知道儲能技術有多重要嗎?雖然提及綠色能源議題,一般人想到的都是「怎麼提高能源轉換率」、「什麼樣的發現型式更環保」,但你有沒有想過,或許能源問題並不是我們的生產量不足,而是沒能有效地儲存起來呢?臺大化學工程學系吳乃立教授,在經過縝密的思考以及趨勢觀察後,發現儲能材料是未來發展的高潛力領域,因此便投身於電極新材料的開發。因為他不服輸的性格,再加上天份使然,讓他在這個領域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他鼓勵學生,應該多多「認識自己」,找出自己喜歡、擅長的領域,才能找到合適的研究或生涯發展方向。當找出合適的領域後,若能持續保持「自我學習」、「主動學習」的習慣,便能不斷進步,成為該領域的頂尖。

Read more

【人物專訪】跨領域核子研究翹楚——專訪李志浩教授

如今談到核子科學,不少人腦海只浮現出殺傷力強大的核子彈、有輻射外洩疑慮的核電廠等,似乎核子科學總是與爭議掛上鉤,但事實上,這門領域的應用是包羅萬象的,像是癌症醫療、伽馬射線滅菌等都需應用到核子科學。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李志浩教授長期投入在核子工程的研究,自聯考分發進入該領域後,他憑藉獨特的長遠眼光,多次轉換研究領域。然而,他的領域轉換並非從零開始,而是協帶著之前的經驗,在新的領域加深加廣。他以自身的歷練鼓勵後進,應把目光放遠,勇敢創新求變,才能在這個快速變化的局勢中站穩腳步。

Read more

【探索31】淨零台灣 何得何能?

本期探索講座【淨零台灣 何得何能?】,由臺灣大學工學院院長/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江茂雄特聘教授、臺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楊哲人教授,及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陳耀銘教授擔任策劃顧問,規劃8場系列講座。內容聚焦在新奇有趣的乾淨能源和綠能科技,一起來瞭解淨零臺灣 何得何能?

Read more

【探索30-8】材料科學觀點——探索晶體之開發及應用

在古時候,人們對於新材料的開發往往是在偶然的機運,並透過經驗的傳承與累積,一步一步地改良。而新材料的開發與文明的發展與走向息息相關,許多影響人類歷史的大事件,背後都與器物製作的材料、工藝密不可分。材料科學的出現,使得人們不再僅之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透過微觀晶體結構的組成,人們能夠對於各項材料加以分析,並依自己的需求開發、改良出效能更卓越的材料。因此材料科學的發展可以說是代表著人類文明的一本史書。

Read more

【探索30-7】日常生活中隱形的重要夥伴:臺灣鋼鐵產業的現狀與未來

1970年代,為了改善臺灣各項基礎建設的不足,政府大興土木推出十大建設,成功使臺灣走過能源危機,並為後來的經濟起飛奠下基礎。這十大建設中的「大煉鋼廠」也就是如今的中鋼。或許大眾會覺得鋼鐵很冰冷,但事實上,大至橋梁、汽車,小至不鏽鋼碗、螺絲,鋼鐵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好夥伴,支撐起基礎建設,是隱形但重要的產業。如今,鋼鐵產業既是再生能源建設過程中的重要角色,卻也是高碳排產業。如何因應,產業仍在探索。

Read more

【探索30-6】臺灣精密機械智慧製造的未來:虛實整合與一條龍式生產

民國70、80年代,臺灣的精密機械產業興起,不少廠家甚至全家人一起創業,各個中小型工廠林立而起。然而,隨著時代的進展,精密機械製造已經逐漸轉型,執行跨機臺、跨廠房的遠端協作,即時監測機臺參數,並遠端調整生產流程或修復生產設備,將會是造產業的未來。生產流程徹地數位化,也讓邁向淨零碳排路上至關重要的數位生產履歷更加可行。本場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邀請臺大機械工程學系覺文郁特聘教授,為我們介紹臺灣經濟支柱之一的機械製造業未來的發展願景。

Read more

【探索30-5】橫渡工業技術洪流的航船

提到「航船」你會聯想到什麼呢?是代表「希望」的夢想啟航,還是充斥「危險、不安」的飄泊?除了上述兩者之外,其實船舶還有更貼近我們生活的一面,就是承載著我們日常生活的運輸。船舶的歷史可以回溯到石器時代,並一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逐步完善,到了現代,船的種類已經從3~500公尺皆有。本場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邀請臺大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系楊舜涵教授,為大家介紹現代的船舶是如何承載人們的「日常」,挺過「危險、不安」,航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Read more

【探索30-4】建築業的數位與綠色轉型

「建築」是個很神奇的東西,從最遠古的疊石架屋,儘管依我們現代的眼光來看是如此簡陋,但對當時的人們而言,它就是構築起來的一方天地,帶來安定的力量,生活也圍繞在其周圍。既然建築物本身是帶給人們安定力量的泉源,那麼在構築的過程中的各個細節自然馬虎不得。而且隨著時代的改變,大眾對於建築的功能有了更多的期待與需求,因此建築技術自然也更精益求精。如今的建築,不僅是構建安定空間的水泥叢林,更是智慧生活、節能減碳的各項技術匯聚而成的心血結晶。本場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就讓臺大土木工程學系謝尚賢教授,帶大家走進水泥叢林中的綠色智慧天地吧!

Read more

【探索30-3】畜日東昇 爾牧一新:邁向智慧化與精準化的畜牧業

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都是離不開蛋、奶、肉的,由此可見畜牧產業是多麼重要的民生產業之一。然而,近年來也有不少議題是圍繞著畜牧業打轉,像是飆漲的蛋價、進口肉的開放與否、奶源的安全疑慮等。也是時候我們應該好好認識一下,這個時刻在我們身邊,卻對它認識不多的產業了!本場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邀請到臺大獸醫學系的周崇熙教授,來告訴我們畜牧業三柱——肉、蛋、奶的生產過程,以及邁向智慧化與更準化的發展。

Read more

【探索30-2】紡織品的應用與製程研發

從萬丹紅豆餅商標註冊的經驗談起,黃博雄揭示自己不怕犯錯、持續閱讀、累積創意的生命哲學。這一哲學深深貫穿他的紡織產業,透過自我實踐與修正,黃博雄屢次將研發產品投入國際競賽,除了檢證實力、汲取經驗,也看見更多不一樣的需求與創造可能。如同黃博雄反覆提到的「韌性」,屢敗屢戰的重要性不亞於獲得勝利,這正是他在紡織產業與自我人生努力不懈的目標。

Read more

【探索30-1】製鞋工藝與發展

第30期「探索」系列講座「民生產業科技路」第一講邀請到寶成國際集團整合應用部徐堂傑協理,為我們介紹大家足下所踩的那雙鞋的故事。一雙鞋的誕生是由許多的部件、步驟,與許多人的努力心血才打造而成,因此傳統製鞋業是一個高勞力密集的產業型態。然而,隨著自動化製程的導入,這樣的印象將逐漸被顛覆。透過科技的協助,不僅可以使產品品質更一致,與客戶溝通也能更順暢與迅速,甚至在鞋廠建置的規劃都能更精確。此外,智能生產也能應幫助記錄下完整的碳足跡,以因應各國政府與企業對於永續的需求與責任。

Read more

【人物專訪】讓材料「活」起來:以材料分析看見微觀世界——專訪楊哲人教授

材料科學的研究分析,必須觀察不同材料的原子排列狀況;要觀察到「原子」級別的尺度,就必須仰賴電子顯微鏡。也許可以這麼說,材料科學的領域,就是以微觀的角度來看見世界。臺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楊哲人教授對於這樣的微觀世界相當醉心,在他看來,這個領域有著源源不絕的有趣問題等著被發現,而且這些問題都與生活息息相關。不論是民生工業、科技產業到軍事工業,都必須仰賴材料科學的專業投入,才能解決問題。現在的他,依然對這個微觀世界充滿無比的興趣,與他的研究團隊一起透過對材料的研究鑑往並且知來,探索這個妙趣橫生的世界。

Read more

【人物專訪】站在高「鋼」,眺望未來——專訪蔡宇庭研究員

臺灣的鋼鐵產業自日治時代開始發展,到了六零年代,又被列為十大建設之一,可見其的重要性。鋼鐵雖然看似是簡單、單一的材料,事實上,透過比例的調配,可以生產出不同特性的鋼鐵。蔡宇庭自臺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畢業後,不同於多數人走向教職,投入到了鋼鐵產業當中,繼續他的高「鋼」攀爬路。因為他希望能夠學以致用,繼續更深入的鑽研與研發鋼鐵。未來,鋼鐵產業也將面臨兩大挑戰:AI數位轉型、低碳轉型。就讓蔡宇庭帶我們推開鋼鐵大門,瞭解這個「鋼鋼」好的世界吧!

Read more

【人物專訪】哪裡有製造,哪裡就有智慧——專訪覺文郁教授

臺灣製造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又以硬體生產為主。然而,隨著國際趨勢的發展,臺灣在製造業的供應鏈上,逐漸從硬體走向軟體的提供,也因此導入了智慧製造。臺大機械工程學系覺文郁教授長期投入在智慧製造的推廣與教育,他認為智慧機械的投入並非取代傳統製造業老匠人的技術與智慧,而是讓他們的經驗能持續傳承下去。而在教育上,他更強調「實踐」的重要,唯有學界與業界接軌、業界回饋需求給學界,才能共創產業的共榮。智慧製造雖然看似與我們距離遙遠,其實它已經融入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哪裡有製造,哪裡就有智慧。

Read more

【人物專訪】乘風破浪航向永續——專訪楊舜涵教授

十五世紀末,人類進入大航海時代,地圖、航海、造船都在當時有了快速的進展,有了船舶,人類得以橫跨五大洲、七大洋,國際貿易、文化交流開始形成。如今,我們仍有90%的國際產品依靠船舶運輸。臺大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系楊舜涵教授自臺大畢業之後,先進入台船公司負責設計船舶結構,培養實作能力,隨後去到瑞典攻讀博士。在瑞士,她接觸到了海洋永續領域,對於船舶產業有了全新的認識,也接觸到了不少相關業界的專家。於是,回臺後,她將更多的心力投入在了海洋永續相關技術與產業上。雖然許多人認為船舶工業是夕陽產業,但在她看來,它是聯繫著現代人日常生活所需、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而這也更加凸顯了該產業走向永續勢在必行的迫切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