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思考穩定供電下的發電方式——專訪余宗謙經理

分享至

6/29(六)14:00 余宗謙經理主講「海洋溫差發電」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小鈴鐺

採訪、撰文|李宜靜

審訂|余宗謙 經理

和平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永續發展與溝通部 余宗謙 經理|來源:講師提供

自從工業化後,人類對於穩定供電的需求增加,如今,住在臺灣島上的我們已經習慣20、30年以來的發電發式。一但停電,可能造成民生不便或重大的商業損失。不過,近年隨之而來的是氣候變遷的危機,過去我們依靠的燃煤發電雖然供電相對穩定,卻也是高碳排的主要來源。因此,燃煤電廠的高碳排現象成為淨零目標下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目前臺灣的燃煤電廠主要集中在西部,多數電廠逐漸轉向天然氣的發電方式,以減少排碳量。花蓮縣和平電力公司則是東部唯一的燃煤電廠,2002年起,廠內兩部機組的發電量達到132萬瓩,2024年0403的花蓮大地震因廠內設備故障,也在當時減少約65萬瓩的供電能力。在必須維持供電穩定的情況下,他們要如何思考能源的未來發展方向呢?

 

東部唯一的燃煤電廠,他們如何思考永續發展?創新是關鍵

這次講座的講者余宗謙現任為和平電力公司永續發展與溝通部經理,在講座開始前,他和我們分享以燃煤為主的和平電力公司為何,以及如何開始發展海洋溫差發電。余宗謙大學讀的是土木,碩士則是就讀國立中央大學的環境工程學系。2021年起,和平電力公司開始思考未來的永續發展方向,原先在公司環境部門的他,到了永續部門一起集思廣益。和平電力公司隸屬於台泥股份有限公司,余宗謙認為,他們的優勢在於人才夠多,較有資本可以盡量地嘗試。對他們來說,「創新」是他們在面對永續發展時重要的考量方向。

燃煤電廠要降低碳排可不是一個小工程,必須多管齊下,且過程中,持續維持供電穩定是電廠的首要任務。如今,和平電力公司主要朝向「開源」與「節流」兩方面著手。在節流方面,是積極提高設備的發電效率;開源方面,則是積極拓展其他綠色能源的發電方式,如太陽能、風能、水力、生質能、地熱、海洋能等。不過,再生能源的發展需要符合天然條件,而位於花蓮的和平電力公司,適合發展什麼綠色的發電方式呢?

 

陡峭險峻的斷層海岸,成為海洋溫差發電的首選條件

提高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是2050年的淨零轉型中的重要目標。目前臺灣再生能源發電占比中,以光電比例最為高,再者為風機。不過由於太陽能發電需要有充足的日照條件,因此在臺灣的西部較容易成為首選;至於風機的設置,則需要較平坦而穩定的地質構造。臺灣東部既沒有西部的密集電網,且日照容易被中央山脈擋住,又位於斷層帶,地質更是不穩定,發展太陽能或是風能的條件都遠不如西部來的好。不過,花蓮東面太平洋,陡峭而險峻的斷層海岸是這裡獨有的自然條件,特殊的地質條件使「海洋溫差發電」成為東部發展綠色能源的選項之一,不過目前臺灣尚無實際案例,和平電力公司正思考著如何實踐,並成為臺灣第一個示範案。

海洋溫差發電主要是透過海洋表層的「溫」海水與海洋深層的「冷」海水進行熱交換,達到熱能轉換成電能的效果,由於海洋溫差終年的變化不大,因此相較於太陽能、風能,是一個更穩定的發電方式。在國際上,日本與美國在1980年代為了因應能源危機,而成為發展海洋溫差發電技術的先驅。花蓮和平電力公司團隊在2022年時,也到了日本久米島進行訪查。日本的久米島是位於沖繩縣西方的離島,目前已經結合當地農漁業發展出穩定的海洋溫差發電模式,裝置容量約100 kW,可以部分供應島上居民的用電。和平電力公司團隊在思考的是,該怎麼把這些經驗帶回臺灣?如何讓發電規模更大、更穩定?目前他們正在著手規劃建置全世界裝置容量最大的海洋溫差發電機組,預計發電量可以達到1 MW以上。

 

與原有電廠設備結合,增加發電效益

目前機組的設計是和原先的燃煤電廠結合在一起,余宗謙認為,這是他們的一項優勢,平時電廠運作就會需要冷卻水進行降溫,而這些水使用過後,溫度會比一般表水更高。海洋溫差發電正需要這樣的溫度差,如此一來便能產生更高的發電效益。余宗謙將在這次的講座中,告訴觀眾更多和平電力發展海洋溫差的過程,以及更詳細的發電原理。也將進一步提到,海洋溫差發電還與哪些產業有所關連?

 


延伸資訊

  1. 沖繩初創企業圖鑑–世界首次實現完全路上牡蠣養殖成功!堅持了十年,迎向下一個目標
(Visited 369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