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50年:阿波羅的科技結晶

轉眼之間,距離阿姆斯壯的「一小步」已經過了五十年,或許是時候再踏出一大步了。取名自希臘神話中的阿波羅的孿生姐姐阿蒂蜜絲(Artemis),NASA宣布了新的載人登月計畫,預計在2024年重返月球,作為後續建立可以持續使用的工作站、2030年登陸火星的準備。能否在短短幾年的時間之內達成這些宏大的任務還在未定之數,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一如阿波羅計畫帶給人類的科技結晶,這一新計畫完成那天到來之時,隨之而生的新一輪科技發展也將再次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樣貌。

Read more

冥王星外的新視野

■「五、四、三、二、一、新年快樂!」跨年時你在做什麼呢?無論是在戶外晚會裡狂歡著告別2018年,或是在溫暖的室內迎接2019年的到來,我們都悄悄見證了人類歷史翻新的一頁——在這嶄新一年的第一天,美國太空總署的新視野號(New Horizons)飛越了2014 MU69小行星,自從1957年蘇聯打上第一顆衛星開始,經過了六十年的光陰,人類第一次探索舊有九大行星系統盡頭以外的新世界。

Read more

一舉打破兩項紀錄!歐西里斯號進入小行星貝努軌道

■告別2018年的最後一天,當一般人都放學下班投入假期的懷抱,美國太空總署有幾個任務團隊仍舊忙碌著,除了新視野號飛越終極遠境以外,讓人類有意識探索下的疆界開拓到傳統的九大行星系統以外;另一個團隊也忙碌著引導歐西里斯號(OSIRIS-REx)進入繞行小行星貝努(Bennu)的軌道,打破了有史以來太空探測器所繞行天體尺寸最小、並且軌道半徑最短的紀錄。

Read more

尋找地球神秘的兄弟

■加州理工學院的Mike Brown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近二十年來發現了許多軌道在海王星外的矮行星等小天體,或簡稱海外天體(trans-Neptunian objects, TNOs),其中最著名的一顆名叫Eris,你或許不認識這個名字,但如果談及Eris後續造成的效應那你肯定還有印象——研究團隊原本想要提名Eris成為太陽系的行星之一,最後國際天文聯合會的決議出爐反倒使冥王星和Eris一起被歸類到矮行星的分類去,八大行星的世界觀也就此維持下來。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拿著天線收看宇宙劇場

■規模宏偉的電波望遠鏡,是電波天文學家觀測宇宙,不可或缺的利器。電波望遠鏡為什麼總是要做成龐然大物?為什麼有些是網狀結構,有些是扎扎實實的金屬表面?排成佔地寬廣的陣列,又是所為何來?本講次為聽眾解說電波望遠鏡的運作原理。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宇宙為何非得從大霹靂開始不可?

■從 1929 年哈伯開啟宇宙模型的論戰,到了 1963 年,宇宙學大概只有 2.5 件事情是確定的:夜空是黑的,星系彼此之間互相遠離,以及宇宙的成分「可能」會隨著時間過去而有所變化。本講次介紹這數十年間宇宙學的發展,釐清宇宙為何非得從大霹靂開始不可的原因。

Read more

首次觀測到中子星融合所放出的重力波

LIGO 與 VIRGO 在2017年8月17日所看到的重力波事件 GW170817 就是由中子星融合所產生的。中子星顧名思義,是由中子所形成,體積不大,但是密度卻很大。一般來說一個跟太陽一樣重的中子星,半徑大概只有十公里左右,可以想見其密度之大。事實上中子星的質量一般都在十個太陽以下。

Read more

日全蝕—地球上最大的天文觀測實驗

■最近一次的日全蝕,發生在2017年8月21號。本影區大多在美國境內,每個本影區經過的城市都有百萬人湧入,這可以說是當時全球最大的天文觀測活動吧!筆者剛好在本影區附近[2],所以當然是前往觀測囉!首先,在日全蝕發生前的大約一個小時會進入半影區,這時戴上專用的減光片可以看到太陽缺了一角,然後越缺越多。但其實在這一小時中太陽還是很亮,如果沒有人告訴你有日蝕,還真的不會發現有什麼異狀。

Read more

太陽黑子實境秀

■NASA的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對一個被命名為 AR12665 的太陽黑子從7月5日到7月17日進行了仔細的觀察。這個太陽黑子在美東時間7月9號上午11:18發生了一個中型的太陽耀斑爆發(solar flare burst)。這種噴發會將大量的能量與高能粒子噴發至宇宙中。這個噴發的強度被歸類於M1級。約是最強的X級噴發的十分之一左右。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恐怖武器怎麼登上月球的:火箭的故事

■1957 年 10 月 4 日,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一號,從此揭開太空時代的序幕。不過將衛星送上地球軌道的火箭,在此之前已經有十幾年的演進。火箭是如何從用來殺人的戰爭機器,化身為承載人類夢想的偉大載具?曾經服務於 NASA 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趙丰老師,為我們簡述火箭發展與應用的歷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