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改變吃飯時間可有效降低肝脂肪囤積

分享至

■研究發現,改變老鼠吃飯的時間能有效的降低肝臟內三酸甘油酯的累積量。

140205103538-large

編譯|黃佳欣

最新醫學研究報告發現只要調整老鼠的吃飯時間就可顯著地改變肝臟內儲存三酸甘油酯 (triacylglycerol, TAG) 的含量。這項研究是來自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團隊發表在《細胞代謝》期刊的論文。這篇論文的重要性不僅提供治療代謝疾病的新方向,同時也延伸出需要從另一個角度再思考生命科學研究結果的意義。

身體裡許多生物功能的運作會按照設定好的時間表依序進行,也就是一天之中會在特定時間上升或下降。此波動會跟環境中的亮暗週期及其他環境訊息達到同步,於是被稱作為約日節律 (circadian rhythms),是由體內的生理時鐘所調控。如果干擾了這個絕佳時鐘系統將會導致身體運作不平衡,進而促使疾病發生,像是肥胖、代謝症候群跟脂肪肝等。例如經常輪晚班的人得到這類疾病的風險相對較高。

為了研究生理時鐘對於脂肪累積在肝臟的影響,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員Yaarit Adamovich和Gad Asher博士的實驗室成員跟史丹福醫學研究中心Xianlin Han博士的團隊共同合作,量測不同種類脂肪在老鼠肝臟內的含量。他們發現三酸甘油酯具有約日節律的波動表現,約在天亮後八個小時的含量最高。然而讓研究人員驚訝的是,缺乏正常運作生理時鐘的突變老鼠,一天中三酸甘油酯在肝臟內的含量還是維持著規律的改變,但是含量最高的時間比正常老鼠晚了12個小時。

這個結果出乎意料:一般狀況下生理時鐘若不能正常運作,累積在肝臟裡的三酸甘油酯含量變化應會失去規律性。那究竟除了生理時鐘之外,是什麼因子讓三酸甘油酯還有規律性呢?既然脂肪的來源是食物,所以最直接的可能性應該是老鼠的吃飯時間。一天當中老鼠一般會在白天會吃進20%的食物,晚上則是80%。但是,失去正常生理時鐘的老鼠卻是一整天都持續地吃東西,呈現無規律的進食行為。這個觀察結果排除食物是造成三酸甘油酯在肝臟含量具有規律的可能性。

然而,當研究人員嘗試讓正常的老鼠只在規定時間吃飯,他們卻發現另一個沒有預料到的結果:供給等量的食物給老鼠吃,限定只在晚上吃飯的那一組老鼠居然比一般會在白天跟晚上吃飯的老鼠少了50%的三酸甘油酯。這些結果顯示三酸甘油酯累積的時間與含量同時受到生物時鐘與吃飯時間影響。不過三酸甘油酯累積含量變化的背後機制目前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夠解開。

只需要短短的十天,規定老鼠只能在晚上時間吃飯就可以顯著地降低它們肝臟內儲存三酸甘油酯的含量,這樣的成效是相當具有臨床上的應用性。肝臟跟血液裡含有異常多的脂肪經常是高脂症候群跟高血糖症候群會出現的病徵,接著就會演變成脂肪肝跟其他代謝疾病。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藥物可以如此有效地來改變脂肪的囤積,更別提這些藥物可能有其他未知副作用的可能性。實驗中的老鼠是夜行性動物,如果要將這個結果應用在人身上,首先應該把我們的吃飯時間盡可能安排在白天,也許就能有效降低三酸甘油酯。

時間對於生物系統是很重要的元素,這項研究同時對目前生命科學的領域帶來了一些衝擊。例如人工培養的細胞也具有生理時鐘的機制,研究結果可能只是因為在特定時間量測下所得到的一種結果而已;而關於動物的研究,牠們的進食時間也很可能會對實驗結果有顯著性的影響。換句話說,在設計實驗的時候,生物學家們應該要記得「時間就是一切。」

 

 

--

研究出處:Meal times could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levels of triglycerides in the liver

譯者:黃佳欣 科教中心特約寫手,從事科普文章編譯。
責任編輯:Kerina Huang

(Visited 43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