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西瓜偎大邊效應如何發酵

分享至

許多跡象顯示,人們的投票行為沒有想像中「合理」。

 ■ 過去的選舉研究顯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會影響選舉結果。而一項新的研究再度指出,開票「時間差」會不成比例地影響美國選情。

編譯 ∣ 高英哲

  美國正準備迎接二〇一二年的總統大選,可能的候選人已經頻頻在造訪新罕布夏州跟愛荷華州。根據布朗大學經濟學家發表在《政經期刊》的研究結果指出,最先幾個初選州的投票者,對於誰會當選的影響力,不成比例地高。

  這篇論文由布朗大學經濟學家奈特(Brian Knight),與當時是布朗大學研究生,現職加拿大卑詩大學策略商業經濟學助理教授的席夫(Nathan Schiff)共同執筆,首度將總統選舉提名競賽中,獲得初步勝利的效應,加以量化研究。他們發現在新罕布夏州跟愛荷華州等早期初選州,其投票者對於選出總統候選人的影響力,是後續各州投票者的五倍。

  奈特與席夫研發出一個統計模型,用來檢驗每日調查資料,如何反應到總統候選人初選的結果上。在這個模型中,候選人在早期初選州的表現超乎預期時,可獲得一股作氣的助益。比方說他們就發現,二〇〇四年的民主黨候選人凱利(John Kerry),在早期初選州獲得意外勝利後,就從原本在初選開始前大大領先的迪恩(Howard Dean)手上,搶到了不少票。根據研究結果,奈特與席夫預測,倘若二〇〇四年不是新罕布夏跟愛荷華這兩個州先行投票的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可能會換成愛德華茲(John Edwards) ,而不是凱利。

  奈特表示,研究結果顯示先投票的人,對於選出總統候選人有不成比例的影響,這違反了美國「一人一票(one person-one vote)」的民主理想;但是很明顯地,初選日期對於選出候選人,扮演了關鍵性角色。

  奈特與席夫也把二〇〇四年的初選,跟全國初選同時做模擬。由於少了一股作氣的效應,他們預測結果會比凱利的壓倒性勝利緊繃得多。此外,這項研究也指出早期投票者這種不成比例的影響力,如何影響到候選人的選戰資源分配:他們發現候選人在初選早期各州,廣告支出不成比例地高。這兩位經濟學家的結論是:雖然這些研究結果是針對二〇〇四年的美國總統候選人初選所作,不過他們覺得這些結果適用於更一般性的情況,在討論美國等地的選舉系統設計時,有它的意義在。

  奈特目前的工作進度,是在處理這項研究的政策意涵,探討什麼系統最能選出最佳候選人。他在考量全國初選是否應該要讓各州在同一天舉辦投票,或是跟現行依次投票的系統混用,讓先進行初選的區域得以輪替。

  

研究出處:Momentum and Social Learning in Presidential Primaries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責任編輯:MissZoe

(Visited 42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