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沈思】亡者生之本

分享至

■ 伴隨死亡而來的,是一個對照的時刻。讓我們在生與死,文明與自然之間,認識自己真實的處境。

「不息的生機,其實正是由死亡而來。」

撰文 ∣ 江才健

三月間日本發生規模達到九的超強地震,尤其因為震源又是在淺層近海,因而引起巨大海嘯,造成城毀村滅,生靈浩劫,一時之間,似乎是描述世界末日電影《二○一二》的一個真實版本。

事實上就在地震發生的前一個禮拜,英國的《自然》雜誌刊出了一篇專文,題目是〈是不是地球的第六次大滅絕已然到來〉 ,雖然這是古生物學家根據地質化石資料寫成的科學專文,但是其所討論的議題,似乎隱然是直指世界生物滅絕的末日情境,這篇文章對應著近日的巨大天災,更強化了文章的衝擊力量。

這篇文章在開頭便指出來,過去的三十五億年時光中,估計在地球上曾經演化出的四十億種物種,大約百分之九十九都已經消失。也就是說,如果以一個長時間週期來看,物種的消失是正常現象,而且都會由新物種演化來平衡,正是新物換舊種,生生不息。

在地球物種源源不斷滅絕再生過程中,有些時期是滅絕的高峰,現在古生物學認為,在地球物種消亡再生的輪迴之中,有五個可以被認為是大滅絕的時期;那就是在奧陶紀、泥盆紀、二疊紀、三疊紀以及白堊紀的末期。

奧陶紀大滅絕大約是在四億四千三百萬年前結束,在上下三百三十萬年到一百九十萬年之間,有百分之五十七的生物屬,及百分之八十六的生物物種消失。古生物學家認為,造成此一大絕滅的原因,是因為冰河期的交互出現,海洋生物興盛和滅絕,造成了大氣和海洋的巨大變化。

泥盆紀的大滅絕大約在三億五千九百萬年前結束,在兩千九百萬年到兩百萬年之間,消失了百分之三十五的生物屬,以及四分之三的物種,造成滅絕的原因被認為是地球暖化後的地球冷化,也許源自地球植被的變化,還有全球二氧化碳的耗竭,深水缺氧,另外有可能是流星撞擊造成。

下一個二疊紀大滅絕結束於二億五千一百萬年前,大約在上下兩百八十萬年到十萬年間,消失了百分之五十六的生物屬,以及百分之九十六的物種。古生物學家推斷造成這次滅絕的原因,是西伯利亞的火山爆發,全球暖化,深層無氧水以及星際和海洋硫化物及二氧化碳的累聚,以及海洋的酸化。

三疊紀大滅絕是結束於大略兩億年前,在上下八百三十萬年到六十萬年之間,消失了百分之四十七的生物屬,以及百分之八十的物種。古生物學家推測,原因是大西洋中洋脊活躍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大增,造成全球溫度的上升以及海洋鈣化。

最後白堊紀的大滅絕是結束於六千五百萬年前,也許是在兩百五十萬年間,也許就在一年之中,有百分之四十的生物屬,以及百分之七十六的物種消失。這一次的大滅絕多認為是在猶加敦半島遭到大殞星撞擊所造成。

現在這些古生物學家觀察到,最新的一次大滅絕似乎已經開始,而且他們認為這一次滅絕與人類的因素密切相關;主要有資源的佔用,棲息地的破壞,異地物種的引入,散佈病菌,物種的殺害以及改變地球溫度等。由於新物種的演化,至少需要數十萬年,而物種由大滅絕中復原,通常需要數百萬年之久,因此在對人類有意義的存在時期內,生物物種都不可能復原。

古生物學家所利用的化石證據,以及用來比對的近代資料依然是有限的,甚至他們也意識到,到底這個地球上有多少物種,也是很不容易完全弄清楚的。但是根據目前已得到的化石證據,以及他們採用的比對資料可以看得出來,在過去數世紀或者千年之中,物種消失的速度,比起由化石證據中所得到的物種過去消失速度要更快,也讓他們得到一種結論;那就是地球的第六次大滅絕似乎已經開始。

當然與過去五億四千萬年地球物種的五次大滅絕相比,目前的物種滅絕的劇變程度,還不足以認定到了有如前五次大滅絕程度的另一次大滅絕,目前地球生物物種繁茂,但是保護物種的挑戰十分艱鉅。

目前古生物學家在化石以及近代資料比對方面,雖有許多的困難,但是古生物學家所用的化石和生物證據分析,以及根據近代資料所做的不同比對方式,加上人類給地球環境和物種所帶的改變,又是前所未有的,都使他們相信,現在滅絕物種的發展情況,會促進地球發生過去五億四千萬年五次大滅絕後的另一次物種大滅絕,而且這次的大滅絕甚至可能在幾個世紀內發生,如果以地球的悠長歷史看,地球正走向一個新的物種大滅絕,就顯得更加真實了。

在地球突然遭到巨大天災的時刻,尤其是一個高度現代文明的日本,遭遇地震海嘯之後,所形成的一種破敗景象,使人類更清楚意識到,自然力量與人類力量的巨大差距,這必然會造成對近代科學文明的一種反省,到底人類靠著近代的科學技術文明,在自然界中應該取得如何的一種生存空間,人類與其他生物物種,又應該有如何的一種互存模式。

在地球物種的演化歷程中,人類是一個晚近的成員,比起一些已經滅絕的物種,或是一些滅絕後又復原的物種,可以說是「涉世未深」的小輩。但是人類在地球存活,因著我們的科學技術文明,取得了一種強勢的地位。近些年來,人類似乎驚覺自己在地球生態中的失衡處境,但是基本仍不脫人類中心主導的思維,譬如面對氣候的改變,只想如何維持一種恆常的生存氣候條件,抗拒某種不可違逆的自然週期。

人類如萬物,生存於宇宙之中,正如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興衰枯榮,生起隕落,不息的生機,其實正是由死亡而來。

本文原載於《經典雜誌》。

鳴謝:在此特別感謝江才健老師提供著作文稿,本專欄將繼續定期出刊。請鎖定CASE PRESS!

(Visited 51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One thought on “【科學沈思】亡者生之本

  • 2011 年 06 月 23 日 at 13:33:42
    Permalink

    事實上,地球上每一次的重大滅結事件,都有survivors。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起起落落,相信已逾三十億年。Jered Diamond說得好,先跑的不一定贏,現在贏的也不一定永遠贏。漫長的時間才是大自然的智慧。鯊魚、鱷魚都是演化長河中的勝出者,一旦碰到了人類,也快活不下去了。但是蟑螂的小腦與人類的大腦對決,誰勝誰負還是未定之天。
    人類走上大自然的舞台區區數萬年,也許如一抹劃過天際的彗星,明亮耀眼,可能只是曇花一現。假如還有明天,端看我們如何學會自處之道。假如沒有明天,恰似飛鴻踏雪泥,也許正是提供了其他生命上台的機會。

    Repl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