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線上】科學界性別仍不平等,但理由未明

分享至

■ 儘管女性受高等教育、進修科學的比例已經日漸提高,但獲得良好工作的比例卻仍遠遠落後。過去有些研究顯示,這是聘僱與論文發表等過程中的性別歧視使然。但新研究主張,時移事易,我們或許問錯了關鍵的問題。

「是什麼讓你覺得輔助別人就足夠?」

編譯 ∣ 汪芃

  現今生命科學領域的博士學位,有超過一半由女性取得;相較之下,1970年時女博士還只佔區區13%。然而,在一些須密集使用數學的領域裡,女性取得大學教授或終身聘任職位的人數,卻仍遠比不上男性。

  很多人宣稱,會有這樣的差距,是因為女性在論文發表、補助審查、面試及聘請的過程中,往往受到歧視。但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教授瑟西(Stephen Ceci)和威廉斯(Wendy Williams)上週於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發表一篇評論指出,在上述的過程中其實很少有性別歧視作祟的跡象;生命科學領域中的女性員額不足,其實另有原因。

女性發表論文大不易?

  對科學家來說,發表研究成果絕對必要,與能否在科學界求職及升遷有密切的關聯。許多人批評,論文審查及發表的過程中,男性比女性佔優勢,這種偏頗很可能就是女性鮮少取得終身職的原因。然而,瑟西和威廉斯檢視數份相關研究後,指出情況似乎並非如此。有一些研究對《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大腦皮層》(Cortex)及《生物地理學期刊》(Journal of Biogeography)等進行調查,發現這些期刊的論文發表並沒有性別歧視的跡象。

  比較一下資源相仿的男性及女性學者就能發現,男性女性獲期刊錄用刊登的比例並無差別。儘管如此,確實有一些因素對女性的影響高出許多,或許會進而影響論文發表。

  舉例來說,通常女性在教學型大學任職的比例較男性高,因此在時間和資源不足的情況下,產出的研究數量不夠多,品質不夠好,研究發表的機會自然減少。如果把任職機構、所獲補助、教學工作量、擁有的研究協助等都納入考量,男女的研究發表率其實是一致的。因此看來最關鍵的因素似乎不是性別,而是擁有資源的多寡,而或許女性所獲取的資源確實比男性少。

女性申請研究經費大不易?

  另一個大家常提到的問題,即女科學家跟男科學家相比,較不容易取得研究經費補助。1997年時,魏諾若斯(Christine Wenneras)和沃德(Agnes Wold)曾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一份極具影響力的論文,根據這份研究,經費審查單位會偏袒男性,以瑞典醫學研究委員會(Swed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在1995年的資料為例,女性若要獲得補助,「研究生產力需比男性高2.5倍」。

  儘管如此,這份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概念都受到了質疑,且一些進一步的研究得出的結果,都與這份研究所描寫的歧視程度不符。事實上,即使某些研究發現有性別歧視現象,其實女性反倒是受偏袒的一方。1996年,有份研究調查了某英國委員會補助的女性,研究結果指出,獲補助的女性平均只發表11.2篇論文,而獲補助的男性卻發表了13.8篇之多。而過去三十年來,一些大型分析報告調查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美國農業部(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及澳洲研究委員會(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等的補助經費審查情形,都沒有發現性別歧視的跡象。

  許多研究確實顯示,在1980年代以前,女性比男性不易取得研究經費補助。但大部分的研究都一致指出,在過去二三十年間,男女取得研究經費的情形已經十分公平了。

聘僱不分男女,一視同仁?

  最後,瑟西和威廉斯檢視研究機構的面試及僱用流程。1999年時曾有一份知名研究,研究團隊投遞許多假履歷給238位正在篩選助理教授及終身職人選的心理學學者。結果顯示,篩選者聘請新任助理教授時,在履歷內容完全相同的情況下,給男性求職者的評價比較高(儘管如此,在篩選終身職教授時,這個情形就消失了)。這份研究成果及其他研究所得到的類似結果,讓許多人相信,在找科學研究的工作時,女性是比較不吃香的。

  然而從2000年以來,已經很難發現女性求職受阻的情形了。事實上,有些研究結果顯示,女性獲得面試及取得終身職的機會,還比男性稍高一些。儘管如此,有個現象很明顯,即女性在找工作及接受工作時,會跟男性做出不同的選擇。而瑟西和威廉斯認為,這個差異就是影響科學界性別差異的因素。

  在美國,無論是男性或女性研究生,都有約80%的人認為擁有全職工作「重要」或「非常重要」;然而,有近三分之一女性認為,人生中某段時間只做兼職工作是「重要」或「有點重要」的,而男性中有這種想法的只佔9%。在英國,女性從事兼職工作長達一段時間的比例,幾乎是男性的兩倍。因此,雖然男女兩性的志向抱負不相上下,求職時卻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研究應另闢蹊徑

  因此瑟西和威廉斯指出,我們該討論的,並不是女性在論文發表、補助審查及僱用流程中是否被歧視,而是近年來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女性在科學界中代表性不足。現在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了解學術圈女性所做的決定,是為了追求快樂和滿足感的個人抉擇,抑或是因為生理及社會義務,生涯不得不受侷限。

  兩位作者指出,女性在學界的代表性不足,背後有三大主因,分別是個人職涯偏好、家庭考量及能力差異。女性常會選擇可以「幫助人」的職業生涯(例如在教學導向的大學任職),跟男性相比,這種傾向高了很多。此外,女性受生育及生活考量影響的程度也比男性大很多。而以能力差異的角度來說,在SAT及GRE等標準化數學測驗中,拿到前1%高分的女性比男性少了許多。作者除提出這項具體事實外,並未進一步探討背後複雜的原因,只說明這個現象「很可能受到社會化和生理的影響」。

  正因如此,女性在科學界發展,特別是在數學密集的領域中,似乎因為個人選擇及各種其他限制而位居弱勢。但兩位作者表示,女性所受的限制,並不包括在論文發表、補助審查及僱用流程中被歧視。

  瑟西和威廉斯建議,可先讓年輕女性多認識科學界及數學密集領域的優秀女性典範,同時提供她們更多就業機會的相關資訊。此外,二位作者也提倡稍微修改終身聘任制度,減少女性結婚生子的障礙;他們舉美國加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的「家庭優勢」(Family Edge)計畫為例,校方提供育兒服務,並規定評量求職者及教授的工作能力時,不得考量與家庭相關的不利之處。

  儘管要釐清女性為何在科學界(尤其數學密集領域)代表性不足,仍有許多工作要做,但這篇評論大力主張歧視並不是真正的原因,並指出我們應該「把砲火轉個方向」,才能直擊問題核心。

  

報導出處:Does sex discrimination in science keep women down?(Ars Technica)
論文出處:Understanding current causes of women’s underrepresentation in scienc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Feb. 7, 2011.)

責任編輯:MissZoe

(Visited 41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