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特輯】偉大帝國的幸與不幸—古文明中的數學與自然
2009星空協奏曲‧第四講? 特稿
以制度鞏固思想的帝國,或許對於某些文化發展有利,但相對地似乎也對其他事情有害。
撰文 ∣? 陳子瑜
徐光台教授在這次的演講中以中西兩方的「哲學」(由於內容橫跨自然、科學、數學、政治等領域,且它們的脈絡都起源於對自然的認識以及人世的呼應,因此我用哲學這個詞通稱,和現今對邏輯的認識有些許不同)為出發點,扼要地介紹了自古希臘至近代的發展。本文主要呼應徐教授的演講內容,對中國思想的部份進行一些補充,並對於中西的發展差異提出個人的看法。
中國對於自然的認識,同樣地也是從天地開始,帶有信仰的成份在內。《易傳》提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稍後的《莊子》、《墨子》也有對於起源的論述。然而儘管如此,與古希臘不同的是,中國對自然與人的看法是順天應人的思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人能夠配合自然的規律行動不予違背,就可以順利平安的生活。擴大到政治層面,就是國泰民安了;反之,如果違反這個規律,自然就會降下災禍,並取而代之,東漢末期黃巾軍的著名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就是一個例子。我們也可以從三皇五帝以來,對外自稱「天子」,以及每年都要「祭天」、「播種」的儀式中看到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
而在古希臘思想中,自然是一個等待著被研究的「對象」,雖然在神話中可以發現有很多代表自然現象的神,例如宙斯、波賽頓等,但這些神並非至高無上,宰制著人世,他們同樣有著人的七情六慾、會死亡,地址是可以抵達的;而到了基督教的時期,上帝的概念代表著所有的一切都是祂的造物,如果能夠理解世界的奧秘,或許就能夠領會上帝的意旨(當然,其中也有遇到和教會相衝突的狀況,例如哥白尼)。
但這並不必然證明中國的科學、數學等發展皆遜於西方。《九章算數》、《水經注》、《靈憲》、《傷寒雜病論》等等著作都是中國在中世紀之前就已獲得的成就。其中《靈憲》的作者,發明候風地動儀、改良渾象(也就是渾天儀)的張衡,對於宇宙研究的著作,內容包含宇宙的起源和結構、月蝕成因、日月的平均角直徑值、更新前人的星系表等等。
或許有人會問說:「既然古代中國早就有對於星體的研究,為何『天』的概念仍舊存在呢?」原因在於,具備神格意涵的天(民間俗稱的老天爺)不單單只是我們頭上那一塊,借用張衡的研究,這些日月星辰都是在「天地」之間運行,他把天地譬喻為蛋殼與蛋黃,這是人眼所能看到的極限,在極限之外他承認宇宙的無限可能。在這裡就可以把「神格天」的概念無限延伸,不與觀察到的現象相衝突。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彗星或流星來臨時,皇帝一定要下詔罪己。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注定了中西不同的命運呢?我認為至少其中一個原因是政治力量使然,大一統的帝國或許對於某些文化發展有利,但相對的似乎也對其他事情有害。自漢朝開始獨尊儒術,到唐代科舉制度終趨完備,直至其後宋明理學、八股取士,儒學的發展延續千年,而其他哲學思想,包括科學在內,則被冷落多時。相較於宗教改革後,西方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歐洲大陸上民族國家漸漸形成,再也不曾有過偉大的帝國統御其上,或許這就是最大的分歧點吧。
?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碩士)
■ 本系列文章將陸續推出,多位寫手將為第二期探索講座「2009星空協奏曲」留下文字記錄。歡迎在此留下迴響!
責任編輯:MissZoe
幾點回應
1 個人的認知與信念是較容易跨文化的,但是社會的信念與認同卻因為群體規模的大小而大有差別,中國這麼大規模而長期固結的社會和西方是頗有差別的。譬如台灣的升學制度雖也許尚不至於無解(I hope so),但是絕不是個簡單的活結,也由不得亞歷山大式的解法。
2 自然與人互為演化夥伴,未必是很被動的。
3 東方的技藝在厚生、實用、及觀察的層次絕不遜於西方,但是對自然的探究上,抽象模型與理論的層次與建構,與西方科學差別極大。就算中醫中藥的理論,也只能當假說。基本上,中國是有技術沒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