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特輯】古文明中的數學與自然—同「氣」相求?

分享至

黃帝內經
中國人所謂的「氣」,與古希臘人認為的「氣」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
2009星空協奏曲‧第四講? 特稿

■ 關於宇宙形成的奧秘,中國人與古希臘人都曾提出「氣」作為解釋。只不過,當這兩群人講到這個詞彙時,腦袋裡想到的可是不一樣的東西。

撰文 ∣ 高英哲

講師群中有兩位老師家中都有些狀況,因此今天的講次原本有兩位老師共同主講,結果由徐光台老師獨挑大樑。希望老師們家裡一切順利。

徐老師首先講到中西文化對「氣」的概念。我們發現雖然都叫「氣」,但是中國跟古希臘所講的氣,概念完全不同。中國人認為整個宇宙間都有氣,所有有形無形的現象,都是在氣的導引下,於天地間有一定的運行規則,彼此協調而不互相干擾。但是倘若地上君不君,臣不臣,這股亂氣就會上升到天空中,干擾天體運行,這就是中國古代解讀天文觀測的主軸。而古希臘人則是把氣視為一種物質、一種現象,將它納入整個自然體系之中,並不像中國古代的自然哲學那般,把氣視為天地運轉的本質。可千萬不要因為翻譯的字眼選擇,而將兩者混為一談了。

不過古希臘人原本也跟中國人一樣,認為世間的學問有上下高低、廣博狹隘之分。他們認為世間萬事萬物有其本質的存在,試圖捕捉到這種存在的形上學,是最高深的學問;人的感官可以形容這種存在,描述這種存在狀態的物理學則比較低階一點;至於複製那些感官知覺的藝術創作,等於是複製品的複製品,那又等而下之了。

這種學問的階級到了亞里斯多德手上,就被徹底地打破,他把各學門都拉到平等的地位,鼓勵學生一門深入,成就大師。這當然就是西方往後兩千多年來,發展學問的主要模式;然而專精式的學問到了這個過度複雜,講究跨學門合作的新時代,反而愈見瓶頸。近年來大學教育益發重視通識教育,甚至開始探討頭一兩年不分科的可能性,可以說是博雅式研究學問的復興,甚至也跟中國古典的「全人」教學理念契合,箇中道理頗值得深思。

徐老師另外還提到一個重點:十二世紀從阿拉伯世界開始回流到歐洲的古希臘經典,之所以能夠為後來的文藝復興鋪路,除了基督教教士翻譯那些由阿拉伯文記載的古希臘經典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也同時在上面附註己見。這樣的眉批文化不但使這些經典不致於流於八股文,並且也讓後繼的讀者得以從前人的閱讀中獲得累積,再附註上自己的眉批;經過不斷的累積、辯證與激盪,方有後面輝煌燦爛的思想結晶。

中國人做學問固然也有眉批,但除了感慨一番之外,似乎就只有侷限在闡述前人的話語,而少了點自己的創見,以及勇於挑戰的氣魄。文化的差異性對科學系統的形成與否,造成了決定性的影響。現在我們這套全然西化的學校教育,固然有累積前人智慧的形式,卻似乎沒有真正鼓勵學生對課文進行討論、做出眉批的內涵,這樣子的科學教育,恐怕也不是真正的科學吧!

?

(作者為英國約克大學經濟學碩士)

■ 本系列文章將陸續推出,多位寫手將為第二期探索講座「2009星空協奏曲」留下文字記錄。歡迎在此留下迴響!

責任編輯:MissZoe

(Visited 24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