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掌故】遺生而後身存

分享至

在這個三不五時就有所謂「複製人」新聞的時代裡,「科學怪人」用來指科學家,或是科學家創造的怪物,都方便得很……

撰文 ∣ 王道還

Frontispiece_to_Frankenstein_1831_wiki
《科學怪人》一八三一年版卷首插圖

一八一六年六月的一個夜裡,瑪麗‧雪萊(Mary Shelley, 1797-1851)凌晨才上床,卻睡不著。朦朧中,她即使闔上雙眼,心頭都魅影重重,不能自已,她看見:

一位鑽研邪門技藝的學者。他剛剛組合起一個怪物,正跪在它旁邊,面色蒼白。那怪物是個醜得怕人的鬼,男性。……它伸展身體,然後,透過某種強力牽引,展露了生命跡象,全身緊張、僵硬地動彈。真嚇人。任何人想模仿造物主的大能,結果都令人驚駭萬分。這位學者成功了,反而嚇壞自己;他憎恨自己的手藝,嚇得跑開。他希望,要是棄之不顧,他輸入的生命火花就會自然衰歇;這玩意兒剛剛接收了不全的生命衝動,他希望它就此沈寂,成為死物;他也許會睡下,因為他相信, 墳墓的沈寂會將這醜陋屍體中的短暫生命之火澆熄,永不復燃。他睡了。但是,他醒過來。他打開雙眼。他看見了,這可怕的怪物站在床邊,正掀起蚊帳,以發黃、 水汪汪的眼睛看著他,若有所思。(《科學怪人》1831年版<導言>)

瑪麗的小說《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1818)就這樣誕生了。小說主角法蘭克斯坦正是那位「鑽研邪門技藝的學者」,他以屍體殘塊拼湊成「怪物」,最後釀成悲劇。這本小說極為成功,將近兩百年之後,大眾對科學家的文化想像,仍然難以擺脫瑪麗創造的形象。尤其是中文書名──科學怪人──在這個三不五時就有所謂「複製人」新聞的時代裡,用來指科學家,或是科學家創造的怪物,都方便得很。(按,瑪麗這本小說,書名「法蘭克斯坦」是人名,就是那位製造「怪物」的科學家。但是中文「科學怪人」,既可指 「古怪的/搞怪的」科學家,也可指「科學家搞出來的怪物」。)

不過,令瑪麗驚駭的那些景象,並不只是午夜夢魘的產物,在當年,可是白晝表演的項目。瑪麗所說的「強力牽引」,其實就是電池。

話說一八○三年,瑪麗才六歲,義大利物理學家阿迪尼(Giovanni Aldini, 17-18)訪問倫敦,在皇家外科醫師學院以電池做了一場實驗。那天,有一位死刑犯受絞刑,法官判決他死後屍體還要送給外科醫師學院解剖。阿迪尼雙手各拿一根金屬桿,這對金屬桿分別以導線與電池的正負極相連。然後阿迪尼以金屬桿同時碰觸屍體的不同部位,試探屍體的反應。結果教人驚駭莫名,與「恐怖秀」無異。

例如金屬桿一碰觸到嘴巴與耳朵,屍體「下顎就開始打顫,附近的肌肉可怕地扭曲起來,左眼甚至張開了。」要是將一根桿子拿 起,再碰觸直腸,整個屍身都會震動,而且震動程度逐漸增加,像是就要活過來似的。在場的人,有些真的相信屍體就要復活了,即便死人沒有真的復活,敬畏之情仍不稍減。阿迪尼倒並不預期死人會復活,他說他的最終目的,是想了解如何控制「生命力」。

無論如何,瑪麗看見的絕非憑空想像,已無疑問。她回憶《科學怪人》的緣起,也說過:

發明並不是向壁虛構,而是源自混沌。首先,素材必須已經具備。發明是為看不透、也不具體的素材創造形式,而素材是無法發明的。

至於操弄屍體能不能發掘操縱生命的奧秘?古希臘醫家面對過類似的疑問:人體解剖學對臨床醫學有什麼幫助?有一派主張,醫理源自生理(生命之道),而解剖屍體無從發現生理。可是解剖活體,在實踐上,又與發掘生理正相反。我國傳統醫界,直到二十世紀初仍有人振振有辭地批駁「人體解剖學是基礎醫學」的說法,也是基於同樣的觀點。

有趣的是,科學的進展並沒有改變傳統思路。現在美國有冷凍生物組織公司,專門針對絕症患者兜售冷凍人體合約,教人寄望未來的生物醫學技術,一旦有重大突破,再解凍治療。問題在於:生機可以凍結在身體中嗎?

【標題註】:出自嵇康<養生論>之結論:「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若此以往,庶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

原載2003年1月7日聯合報副刊解剖檯上(之十三)

文字部份轉載自:通俗科學網

(Visited 69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