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介紹】生老病死相煎逼—圖像醫藥文化史

分享至

撰文 | 王道還??

未命名
原文書封

書名:圖像醫藥文化史(Die Geschichte der Medizin: von der Antike bis zur Gegenwart)
作者:伯恩特‧卡爾格—德克爾(Bernt Karger-Decker) 
出版社:邊城
出版日期:2004年12月10日
ISBN:9572991523

  本書是寫給一般人閱讀的西方醫學史,但是與流行的醫學史不同:全書分成一百八十六個小單元,每個單元對開兩頁(只有一個例外),圖文並茂,可當作獨立的故事。這種體例適合時間不多的讀者利用零碎時間閱讀,而其中收羅的圖像,連專家學者都感興趣。

  但是讀者必須留意,任何一門科學的歷史,多半是對既有成就的頌歌。西方醫學史研究在二十世紀初成形,也不例外。

  原來西方醫學自十九世紀下半葉,才逐漸成為我們熟悉的「科學醫學」,簡稱「西醫」,與中醫相對。關鍵在科學;科學是轉化西方醫學的主要力量。

  要是回溯源頭,傳自西元前五世紀的古希臘醫學大全《希波克拉提斯全集》以外科技術最為突出,而在生理學、病因學方面,以及一般疾病的治療手段,以現代觀點來看,都無甚可觀。外科技術最能從人體構造研究受益,然而從來沒有一個社會支持以研究名義解剖人體的行動。

  好在西元前四世紀亞里斯多德為西方生物學開創了規模、奠定了基礎。醫師解剖動物,進行比較解剖學研究,仍然能夠學習人身構造之理。到了文藝復興時代,儘管社會仍然不支持人體解剖學,實地解剖人體已是醫學院的正規課程。後來生理學、病理學的發展,都直接源自人體解剖學。

  但是這個發展只促進了外科技術,醫師對大部分疾病仍然束手無策。傳統藥方要是有效,大多可歸功於「安慰劑效應」。即使熟習人體構造的外科醫師,缺乏麻 醉、消毒、消炎的技術,也很難創造奇蹟。難怪直到十九世紀中,醫療市場上的「醫師」仍然形形色色,大部分沒受過醫學院訓練。

  歸根究柢,現代西醫的歷史不得不是科學史的附庸,科學打造了現代西醫「將健康問題局部化」的風貌,協助醫學院訓練出來的醫師壟斷醫療市場。

  科學醫學在二十世紀的成就,大概空前絕後:已開發國家人民的平均壽命增加了一倍,從四十歲漲到八十歲。但是這個成就也為科學醫學製造了困境。現代社會居 民面臨的健康問題與傳統世界完全不同。在過去,營養不良、單純的傳染病是主要的健康威脅,容易化約以對症下藥。現在則是隨生活形態與老化過程併發的系統性 問題,例如體重過重、心臟血管疾病、失智症。許多我們視為玄學、安慰劑的健康教條又捲土重來,例如標舉「追求身心靈平衡」的生物科技中心,講究「全人治 療」新醫學倫理,都透露了科學醫學「局部主義」的窘境。

  以這個觀點閱讀醫學史,我們才能夠同情地理解以往病家與醫家的處境。醫學是以行動為中心的領域。病急亂投醫是人之常情,醫師救死扶傷,仁心仁術的關鍵是行動。醫師以行動創造療效,而不是精確的知識。

?

原載2005年1月16日聯合報讀書人副刊

文字部份轉載自:通俗科學網

附錄:2005年1月16日中國時報開卷版書評
撰文 |劉士永(中研院台史所助研究員)
不論是『圖像醫藥文化史』的德文譯著,還是數年前由陳勝崑醫師翻譯,故鄉出版社出版之『圖說醫學的歷史』,類似以文為綱、依圖做目的著作,向來都是西方 醫學史裡重要的寫作傳統。就如同現代科學醫學因為強調人體的具像與客觀呈現,而有X光、斷層掃描技術的發展一般,如何把醫學發展的歷史現象透過圖像、手 繪、乃至於影片或聲音予以呈現,也是西方醫學史工作者未曾懈怠的努力方向。
本書大致可分為兩個主要部份;第一部份以時間為縱軸,從希臘羅馬時代到二十世紀初,提綱挈領地描繪了146個以技術、知識為核心之醫學史主題。第二部份則是從文化的觀點,
透過其餘的40個個案,突顯潛藏在技術進步背後的許多社會、心理、乃至於文化的影響因子。全書186個簡明扼要的主題說明,不僅涵蓋了西洋醫學史上重要 的議題與文化論題,更搭配豐富生動的插畫圖像,給予讀者可以隨翻隨讀,卻又不失簡略粗糙的閱讀便利性。然而,儘管具備了閱讀的便利性,本譯著卻不是隨身攜 帶的「口袋書」。全書共計四百多頁,說明也充滿了罕見的人名、地名,以及西洋歷史與文化上的專有名詞,顯然比較適合讀者伏几品味。換言之,「速食派」的讀 者不太可能是這本書的欣賞者,而應當是一群具有相當文化基礎知識,又對於西方醫藥發展歷史脈絡有考據癖好的人士。如果有人因此對於閱讀本書感到猶豫,卻又 不願就此放棄;或許不妨先翻閱江漢聲醫師的一系列近作,及陳勝崑醫師之『圖說醫學的歷史』,應當就能易於掌握本書各主題的來龍去脈了。
雖說原著在西文界頗有名氣,也受到專業或業餘研究者推崇,然以時敘事的寫作方式,仍不免把西方醫藥史發展化約成一組直線式的歷史經驗。此外,就如同這些 年來的許多翻譯作品一樣,本書也出自於大陸的譯者,儘管曾交由兩位審校者分別編訂簡、繁體字的兩套定本,不過全書當中仍有數處可以看出大陸漢語翻譯的特 徵。綜前所述,這本『圖像醫藥文化史』譯著,雖有一些小瑕疵然仍不失為一本好書,值得文化人或醫界知識分子的閱讀欣賞。
(Visited 49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One thought on “【書評介紹】生老病死相煎逼—圖像醫藥文化史

  • 2010 年 03 月 26 日 at 23:04:02
    Permalink

    在知識仍是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就算是科學,也不過是個暫時撒野的馬,能跑能衝,但也無能拖動火車。

    在科學醫學發生之前,很明顯的醫學是附屬在對人的信念之下,在基督教與回教的世界中,人是因神才有完整的意義。所以醫學常常受制於神學。

    科學醫學急劇發展的情況之下,醫學越來越像工程,醫生越來越像工程師,醫生對付病人常常像修車的技工。替代療法的出現提供了現代醫學反思的理由,但是街頭巷尾四處林立的補習班,有敲響老師們的警鐘嗎?倒是更多學校乾脆補習班化了吧。

    Reply

發佈回覆給「jtc」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