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線上】增加被引用次數有妙方 先引用別人
■ 寫了論文沒人引用是一件很淒涼的事。美國心理學家韋伯斯特說,增加被引用次數的第一要務就是「先拼命引用別人」。他自己也覺得這種狀況很詭異,看起來引用他人研究的行為不完全是出於知識的需要,而與社交需求可能更有關聯。
編譯 ∣ 高英哲
一項針對百年來發表於《科學》期刊的論文進行的分析指出,在文章末尾附上落落長的參考文獻名單,可能是確保此文被引用的關鍵。
這項研究指出,在參考文獻裡提到同儕研究成果的科學家,比較有可能發現他們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被對方提及。這種效應正在增強中,因為在一篇文章裡每多提到一次別人的著作,平均來說就會大大增加引述論文被引用的次數。
進行這項研究的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心理學家韋伯斯特 (Gregory Webster) 表示,一篇論文被引用的次數,跟它引用別人著作的次數,這兩者之間的的關係密切到近乎荒謬。如果你想要多被引用,答案可能是就是先多去引用別人。
引用相生
韋伯斯特表示,雖然先前已有研究「暗示或明示」有這樣的關係,不過他的這份研究是第一個全面研究這種現象的。他也查閱了其他不同期刊的大量文章,時間涵蓋範圍甚廣。發現《諮商與臨床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以及《演化與人類行為》(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這兩本在各自領域裡都舉足輕重的期刊,也有這種效應存在,雖然情節比較沒那麼嚴重。
韋伯斯特將對於《演化與人類行為》期刊的研究結果,於二○○九年發表出來;而另一份在心理與科技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Psycholog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onference)發表的研究,收集了湯姆森路透社科學資料庫網站上,《科學》期刊從一九○一年到二○○○年,百年以來所出版,共計五萬三千八百九十四篇的文章與評論文章。將每篇文章列出的參考文獻數目,與該篇文章最後被引述的數目繪製成圖後,顯示《科學》期刊的論文有將近半數的的引用率變異,可以歸因於它們所包含的文獻引用數目。
跟許多人預期的情況相反的是,這種關係並非肇因於評論文章(review articles),這種情況對評論文章來說是可以預料到的,因為平均來說,評論文章本來就比較偏重參考文獻,也會比一般的標準論文引用更多文獻。
這項研究也檢視了這種關係如何與時俱變,結果發現在研究的百年期間,這種關係加強了三倍有餘。
人情關係
韋伯斯特表示,從各種計量角度來看,這都是很顯著的效應。也許對評論文章來說,事情會有點不能相提並論,但事實上這情況是有問題的。平均來說,評論文章出現這種關係的情況,還比一般的標準論文來得少。
韋伯斯特現在想要將《自然》期刊的論文,也納入分析範圍之內,並且打算訪問科學家,對於他們的行徑有何看法。他說還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這種關係有其因果關係,但是他認為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也許有一種近乎「投桃報李」的心理,使得他們的引用次數攀升。
韋伯斯特說,互惠利他的關係也許有所起伏,但是假以時日,還是會造就這種效應。他說科學家跟任何從事其他職業的人一樣,都會受到社交力量的影響。
但也有其他人呼籲,解讀這些研究結果要小心謹慎。湯姆生路透社研究評估主任,書目計量專家亞當斯 (Jonathan Adams) 表示,這些發現雖然「很有趣」卻「不意外」。他補充說以全球而論,論文產量增加了,因此參考文獻也多,自然就會導致交叉引用率增加。
亞當斯表示,不同學科間有著大相逕庭的引用模式,把這些全部混為一談,看不出什麼端倪。他說基本引用次數必須要經過上下文處理,才能與該領域的特有引用率相互比較。
韋伯斯特表示確實如此,他的確沒有去看不同學門的情況,但那並不是他有興趣想知道的事情。他說這項研究就只是在觀察整體模式而已,他真正有興趣的研究問題,是《科學》期刊平均整體而言,究竟是怎麼樣的情況。
韋伯斯特同意科學事業確實隨著時間有所擴展,不過這不一定會影響引用與參考文獻之間的關係。他說也許這兩者齊頭並進,有所增長,但這個效應似乎與這樣的趨勢無關。
原文出處:An easy way to boost a paper's citations(Nature)
責任編輯:MissZ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