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時期的「魚」字以及根據「魚」而來的造字創意

分享至

商代晚期甲骨文與金文的「魚」字是一個象形字,在卜辭中一般作名詞,表動物的魚,或作為地名使用,另也表動詞捕魚。殷墟考古所發現的魚骨經鑑定並與現存魚類比較,可粗知至少有鯔魚、黃顙魚、青魚、鯉魚、草魚、赤眼鱒和鱘魚,除鯔魚生活在河海交匯的鹹淡水域外,其餘均為淡水魚。商代晚期金文的「魚」字可能即上述魚類的具體形象。另從商代晚期金文和甲骨文的「漁」字,以及甲骨文的「鯀」字,可知商代捕魚方式至少有徒手捕撈、繩釣與網捕三類,甚至可能使用魚筌。甲骨文中還有許多从魚的字,除魯字外今多已不用。

撰文|江柏毅

商代晚期甲骨文的「魚」字是一個象形字,在甲骨文發現之初便由羅振玉考釋出來(圖一)。在卜辭中「魚」字一般作名詞,即表動物的魚,如《屯南》2342「□丑貞,王令□尹□取祖乙魚、伐,告于父丁、小乙、祖丁、羌甲、祖辛?」其中的「取祖乙魚」意思是以取祭用魚祭祀先王祖乙;又如《屯南》637「庚寅卜,翌日辛王兌省魚,不冓雨?」意思是貞問隔日商王前去觀魚,不會遇到下雨吧?

圖一:甲骨文的「魚」字|來源:作者提供

卜辭裡的「魚」也有作動詞,表捕魚使用的案例,如《合》12921在同日的對貞「辛卯卜,㱿貞,王往延魚,若?」「辛卯卜,㱿貞,王勿延魚,不若。」即從正、反兩面貞問商王可否繼續捕魚?又如《屯南》1054「乙亥,貞,魚?」「乙亥,貞,魚無?」是貞問商王去捕魚好嗎?捕魚時不會有災禍吧?

「魚」字在卜辭中也表地名,如《甲》2824「□卯卜,何[貞],自魚□受年?」意思是貞問魚地今年的收成如何?又如《合》7896「貞,今其雨?在甫魚?」意思是貞問甫魚這個地方今天會下雨嗎?卜辭中也可見到「司魚」一詞,如《合》29700「壬子卜,其□司魚?」意思是貞問是否要用某種祭法祭祀「司魚」。「司魚」可能是掌管魚的神靈之名。

殷墟考古所發現的魚骨數量極少,透過魚類鑑定並與河南北部現存魚類進行比較,可粗知商代晚期安陽地區人群所利用的魚類至少有鯔魚 (Mugil cephalus)、黃顙魚 (Pelteobagrus fulvidraco)、青魚 (Mylopharyngodon piceus)、鯉魚 (Cyprinus carpio L.)、草魚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C. and V.)、赤眼鱒 (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和鱘魚 (Acipenseriformes)(註一),除鯔魚生活在河海交匯的鹹淡水域外,其餘均為淡水魚。商代晚期金文的「魚」字可能即反映著上述魚類,字形較刀筆化的甲骨文字更為具象(圖二)。

圖二:商代晚期金文的「魚」字和含有「魚」字的族徽|來源:作者提供

西周早中期金文的「魚」字大抵仍延續商代晚期的字形,但已開始出現簡筆與線條化;西周晚期「魚」字尾部之後原象水的三個小點逐漸在春秋戰國時期訛為「火」形(註二),為後世小篆、隸書所從(圖三)。

圖三:西周金文、戰國秦系文字、小篆和漢隸的「魚」字|來源:作者提供

從商代晚期金文和甲骨文的「漁」(圖四)(註三)及甲骨文的「鯀」字(圖五),我們可知當時的捕魚方式至少有徒手捕撈、繩釣與網捕,迄今商代考古所發現大量的陶、石質網墜及銅、骨、蚌質魚鉤都是最好的證明。

圖四:商代晚期金文與甲骨文的「漁」字|來源:作者提供
圖五:甲骨文的「鯀」字|來源:作者提供

在上述方式之外,商代可能也使用魚筌——一種以竹、木或藤質枝條編織而成的漁具捕魚。魚筌大多呈大口、尖底的漏斗狀,頂端有蓋,使用時僅需將其安置於河流中,筌口朝上游;河中魚蝦一旦被誘捕進入魚筌,便難以逃出。甲骨文字中有兩個具有大口、尖底似尖底瓶的器物被置於河流中的字,或被釋為潭,分別見於《合》9560和《合》10474(圖六),前者卜辭內容為「甲子卜,賓貞,禽潭在疾,不從王古。」後者辭殘,可見「□□卜,〔王〕:□□禽潭魚。」兩條卜辭中「潭」字前均為「禽」字,一個長柄網的象形字(圖六),在卜辭中表擒獲,藉此可推知「禽」之後的「潭」應也與漁獵有關,故可知商代應也知使用魚筌捕魚。

圖六:甲骨文的「潭」與「禽」字|來源:作者提供

卜辭裡可見商王從事捕魚活動的貞問,如《合》10471「癸卯卜,□獲魚,其三萬否?」意思是貞問□捕魚是否數量會達到三萬尾呢?又如《通》749「丁卯卜,王大獲魚?」意即貞問商王會捕到很多魚嗎?不過綜觀數量極為龐大的田獵刻辭,與捕魚活動相關的甲骨片數量其實極少,原因可能與占卜少問漁事,或捕魚活動相較其他陸域田獵而言重要性低有關。

甲骨文中還有一些以「魚」為構件的字,今已不用,如「魚」上一個「八」、「魚」上一個鼻(自)、「魚」上一個「生」、「魚」上一個「臼」、「魚」上一個「人」和「攵」、「魚」上一個「虍」、「魚」上一個「㞢」,或釋為「鮪」,指鱘魚。另有「魚」旁一個「女」,作女性名使用,以及「魚」旁或其下一個「大」(圖七)。

圖七:一些以「魚」為構件的甲骨文字|來源:作者提供

「魯」字的甲骨文字形由「魚」下一「口」組成(圖八),一說「口」象器皿,整體會使用器皿盛裝魚,但也有學者認為「口」只是用於分化「魚」、「魯」二字的符號,無義。

圖八:甲骨文的「魯」字|來源:作者提供

在卜辭裡「魯」字有嘉美、美好之義,如《合》10133「王占曰:吉,魯。」「王占曰:吉,保。」又如《合》7823「□辰卜,古貞,商魯?」意思是貞問商地會不會吉利?再如《合》10133「丁巳卜,㱿貞,黍田年魯?」意思是貞問黍是否會美好豐收?另外「魯」字也作女性之名,如《合》22102「壬午卜,魯男?」「壬午卜,魯不其男?五月?」「魯男?允男,(延)死。」「魯不其男?」一連串壬午日的貞問問的是魯這名女子會生下男孩嗎?魯五月之時不會生下男孩嗎?魯會生男孩嗎?如果生下男孩,會不會死亡?最後,商王又重複貞問了魯不會生男孩嗎?顯見商王對魯這名女子生產的關心。甲骨文中也有「甫魯」之地名,同上揭「甫魚」(註四),見於《合》7895「貞,今雨?在甫魯。」

西周金文的「魯」字基本上承繼了甲骨文的字形,只是有些字形在「口」中加了一點,訛變為「甘」。到了春秋時代字形魚尾部分與「口」相連,故小篆的「魯」字訛變為从「魚」从「白」(圖九)。

圖九:西周、春秋早期金文及小篆的「魯」字|來源:作者提供

 


註釋

註一:僅殷墟小屯東北第H1出土鱘魚骨片一片,無法進一步鑑定確切物種。

註二:清代段玉裁於《說文解字注》中提到:「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佀。其尾皆枝,故象枝形,非从火也。」

註三:甲骨文的「漁」字字形多元,早期多由魚、水兩個構件組成,亦可見四魚一水的繁複字形,晚期的「漁」字則改為單手或雙手持網捕魚的字形。

註四:一說甲骨文「甫」通「圃」,甫魚、甫魯即圃魚、圃魯,兩地名與為魚類養殖地。《詩經・大雅・文王之什・靈臺》中有記載商末「(周文)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成功養殖魚類。

 


參考文獻

  1. 于省吾
    2017《甲骨文字釋林》,北京:商務印書館。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1994《殷墟的發現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3. 伍獻文
    1949〈記殷墟出土之魚骨〉,《中國考古學報》第四冊,頁139-143。
  4. 周才武
    1985〈古代山東地區漁業發展和資源保護〉,《中國農史》第一期,頁75-81。
  5. 胡澱成
    1981〈甲骨文字考釋二則〉,輯於四川大學歷史系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六輯),頁150-156,北京:中華書局。
  6. 單育辰
    2020《甲骨文所見動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楊升南
    1992〈商代的漁業經濟〉,《農業考古》第一期,頁271-276。
  8. 樂佩琦、梁秩燊
    1995〈中國古代漁業史源和發展概述〉,《動物學雜誌》第三十卷,第四期,頁54-58。
  9. 劉興林
    1989〈論商代漁業性質〉,《古今農業》第一期,頁128-133。
(Visited 1,420 times, 3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