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以「謙卑的豪情,低調的激進」改變世界——專訪張聖琳教授

分享至

10/15 (六) 張聖琳教授主講:「從鋤頭到舌尖的永續城市、健康社區與可食地景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張聖琳教授|講師提供

採訪、撰文|謝馥伊

審定|張聖琳

 

2014年台北市松山區開闢了兩處都市菜園「幸福農場」、「開心農場」,由於菜園所處地段價格偏高,被媒體稱為千億菜園,引起大眾關注。台大城鄉所張聖琳教授談到都市菜園這樣的「可食地景」本就應該存在與市民日常生活環境。作為都市規劃者,可食地景是聖琳老師心中都市生活的重要拼圖。不過,是什麼讓她走上都市計畫之路,又是什麼契機開啟她推動都市可食地景的開闢?

 
從舞者到與環境共舞

張聖琳老師自1991年起旅居美國,先後取得康乃爾大學景觀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環境規劃與地景建築與環境規劃博士學位,並於馬里蘭大學任教多年後返台。不過,聖琳老師初入園藝系就讀時,未曾想過自己將踏上學術研究的道路。當年,她立志成為編舞家,甄選進入林懷民老師實驗性極高的台北現代舞團後,打開了肢體及舞蹈的激進思維而離開了原以為是畢生志業的舞蹈。

輾轉嘗試後對於人與環境的互動充滿好奇,因此進入現在的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探索家園、社區、都市與地景。當時正逢解嚴後街頭運動風起雲湧,政策形成的過程成為知識份子最關心的議題。聖琳老師相信,作為都市計畫者,不僅要具備都市與環境規劃的專業,更要了解政策形成過程,才能將心中理想的環境實作出來。為了培養自己實作的能力,她曾擔任過國會助理、政治新聞線的記者,了解政治運作。她笑稱:「我一貫的邏輯是,誠實面對自己的想法,釐清自己想做什麼,觀察哪裡適合做這件事,就去哪裡。」也是這樣的信念,引領她踏上旅美求學、工作之路。

 

與可食地景的緣分

旅美二十年於 2009 年返台後,聖琳老師隨即注意到台灣和其他都市不太一樣:「為什麼台灣的都市不讓人種菜,甚至認定都市種菜是落後的表現?」在美國、日本、歐洲等許多其他地方,都市中的農耕備受重視。她美國的社區菜圃與社區居民生計、健康結合具社會福利機能,提供低收入戶家庭新鮮、健康的食材。英國2012 年倫敦奧運食物傳奇(food legacy)願景中提出在倫敦大都會區新開闢二千一百一十二塊菜園。她堅信「都市菜園不只是中產階級的休閒活動,它們更與生計和健康息息相關。」

聖琳老師認為台灣必須重視都市農耕。居住都市的長輩市民很多是於 1960-1980 年代來自鄉村的城鄉移民。他們習慣種田,喜愛種菜。老師常常看到社區巷道或公園行道樹槽裡有保麗龍盒組成的小菜圃。台灣城市居民這麼愛種菜,「為什麼我們的政府要阻止大家在都市種菜呢?」當時,聖琳老師的倡議呼應了來自各方的都市農耕愛好者,他們開始草根自發地組成「都市農耕網」(Farming Urbanism Network FUN),成為台灣提倡都市農園先驅社群,這群夥伴在過去十年中以台灣新鄉村協會為核心社群大學為網絡,推動各個城市的都市農耕,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等等。

聖琳老師進一步指出,可食地景與當代迫切的環境永續議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台灣如今面臨各式各樣的環境問題,和一九七零、八零年代台灣以都市發展為重心,「鄉村再等等就好」的心態相關,導致大片鄉村的河流和土地遭受汙染。她表示,「可是,當多數人口集中在都市,人們越來越缺乏在鄉村生活的經驗,不了解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與食物的關係疏離,自然也不會關心農耕的環境。」對聖琳老師而言,可食地景重新牽起人們與食物的關係,唯有了解「從鋤頭到舌頭」的食物旅程,人們才更容易關心環境、在乎永續。

推動可食地景的過程,不乏艱難。「台大教授能登高一呼喚醒社會關注,但真正落實改變,需要透過和市民相關的組織。」聖琳老師表示,像是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秘書楊志彬老師長期的支持,新鄉村的夥伴和政府農業局、產發局、城鄉局、社區的管理委員會等等多個單位協商,把種菜的土地一塊、一塊談出來,都非常重要。

 
以「謙卑的豪情,低調的激進」改變世界

從解嚴的碩士班期間關注各式社會運動,到2010年代回到台灣推動都市農耕,聖琳老師強調知行合一。2012年投入坪林的她也成了茶農種茶、做茶,穿梭於研究者和在地人之間,思考不同農法對環境永續的影響。聖琳老師認為,世界一直在改變,不變的是,我們今天揮霍的環境是從後代子孫借給我們的貸。我們如何把腳下的土地,手中的資源,還給那將來誕生的世代?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需要思考的改變方向。

她深信,都市居民有機會耕種、能觸摸土壤,採集食物,會刺激大家思考自己盤子裡的食物所生長的環境。看似細微末節的一口菜,卻有機會打開每一個人心裏對環境的好奇與關懷。她認為,深刻的改變潤物無聲。倡議者需要「謙卑的豪情,低調的激進」。真正的豪情需要透過是謙卑地、海納百川,包容多元觀點;而真正的激進需要靄靄內含光,安靜實踐理想。

 


探索講座第28期:永續發展的路口

 

(Visited 122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