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什麼?大聲點我聽不見!

分享至

機器人:什麼?大聲點我聽不見!

編譯/臺大電機系 吳奕萱

雞尾酒會效應

音訊分離(Speech Separation)一直是語音辨識技術亟待克服的一大問題。在過去,研究人員利用監督式機器學習,增加AI對環境噪音的鑑別度,並提升目標語音的音訊品質,進而達到降低背景雜音、分離不同講者語音的目的[2];或者,利用深度學習,訓練AI藉由語音特徵(頻譜上不同時頻區塊間的對比),將音訊分群(clustering)。當看到過去訓練集中不曾出現的音訊時,藉K-means分群法將其中的組成歸類。這樣的方法在僅有二至三人同時說話的情境下,已取得不錯的音訊分離效果[3]。然而這些研究多著重在如何將目標語音抽離出來並優化,至於如何將不同來源的語音對應到說話者身上,仍有改善空間。

另一方面,人腦與生俱來這樣的聽覺選擇能力:在吵雜環境(例如:雞尾酒會)中,若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特定聲音來源,例如注視說話者的臉部,便能自動忽略其他不相干的聲音,聽見對方的說話內容,稱作「雞尾酒會效應」(The Cocktail Party Effect)。其中的一大關鍵,在於影像與語音的結合。

音訊結合影像

以此為出發點,Google開發出新的音訊分離技術便是由影片著手,首先在一幀幀影格中進行人臉與口部動作辨識,多了視覺資訊後,再將分離的語音與人物影像作連結。一個需要克服的困難,也是近年來許多視音訊(Audio-visual, AV)分離技術共有的缺陷─他們是「speaker-dependent」,意即:辨識對象必須曾經出現在訓練資料中,系統方可識別。而這往往取決於訓練資料集的規模與內容多樣性。

研究人員於是蒐集了近三十萬部短講影片(例如:TED Talks),包含不同語言、不同年齡層的講者,並擷取其中音訊單純、人像清晰的片段,匯整為「AVSpeech」資料集,用以訓練AI針對不同說話者分離出獨立音軌。在「很多人同時講話」與「環境吵雜」等情況下,視需要強化特定音軌,以達到消除雜音(包含他人對話與背景噪音)的目的。

將影片中的影像與音訊分離後再配對(來源:A. Ephrat et al, 2018.)

模型架構

Google新語音辨識AI背後的神經網路架構(來源:I. Mosseri et al, 2018. )

  • 輸入:影像+音訊

輸入的資訊包含影片的影格與對應的音軌,影片中可能有超過一個人同時說話,或有其他噪音形成干擾。首先藉由預先訓練好的臉部辨識模型,為每幀影格中的人臉,依據特徵賦予一向量表示。音軌則是進行短時距傅立葉轉換(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STFT),以複數形式表示。

  • 模型:神經網路架構

將不同人物臉部辨識的結果輸入多層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得到視訊特徵。接著融合視訊與音訊特徵,通過雙向長短期記憶(Bidirectional LSTM)類神經網路與全連接層(Fully connected layers),產生可用於音訊分離的輸出。

  • 輸出:頻譜遮罩

模型針對影片中的每個人物以及背景雜音,輸出對應的頻譜遮罩。將遮罩與輸入端充滿噪音的頻譜相乘,再進行逆傅立葉轉換後,便可得到該人物乾淨的音訊。從每個人獨立的音軌,我們可以重組一段影片,加強特定角色的話語,並降低其他干擾,使得重要對話更加清晰。

應用

觀看YouTube影片時,畫面下方往往有系統自動生成的字幕可搭配使用,然而在互動較熱烈的節目中,系統容易將不同說話者的話語混雜在一起,產生難以理解,甚至錯誤百出的字幕。而良好的音訊分離,可望幫助系統在多人對話的情境下,清楚分辨每位對話者的語音,提升字幕正確率。除此之外,也可應用於視訊會議,讓與會者能更清晰地聽見發言者的聲音。當然,也是最重要的目的,智能助理得以在吵雜環境中,更輕易地接收使用者所下的指令。

 

參考資料

  1. A. Ephrat, I. Mosseri, O. Lang, T. Dekel, K. Wilson, A. Hassidim, W. Freeman and M. Rubinstein, “Looking to listen at the cocktail party“,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vol. 37, no. 4, pp. 1-11, 2018.
  2. D. Wang and J. Chen, “Supervised Speech Separation Based on Deep Learning: An Overview“,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Audio,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vol. 26, no. 10, pp. 1702-1726, 2018.
  3. J. Hershey, Z. Chen, J. Le Roux and S. Watanabe, “Deep clustering: Discriminative embeddings for segmentation and separation“, in 201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ASSP), Shanghai, China, 2018, pp. 2379-190X.
  4. I. Mosseri and O. Lang, “Looking to Listen: Audio-Visual Speech Separation“, Google AI Blog, 2018.
(Visited 74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