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二氧化碳,現在想起了甲烷

分享至

撰文/江才健

過去一年多,世界多陷在新冠疫疾的威脅恐慌當中,連帶著科學刊物或媒體的關注,也變得分外狹隘,似乎天地之大,就只有這場流行疫病是寰宇的重中之重,拿具代表性的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作一標誌,其中增加不計其數的研究成果與消息,盡是新冠新冠,看著覺得天窄地隘,氣悶眼促,顯現出的盡是近代科學急功近利的面向。

這個舉世一致的大氛圍當中,倒是另有一個自然威脅常被提及,那就是近幾十年來漸成顯學的氣候變遷問題,這個問題討論很多,也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全球暖化,有說是極端氣候,不論如何,總就是認定為一個反常現象。於是科學披掛上陣,找尋造成這些異常的禍首元凶,這些年似已有了共識,那就是二氧化碳,為什麼是二氧化碳呢?道理很簡單,一是二氧化碳是人類近代工商活動排放的主要氣體,而且又是與植物暖房效應有相同作用的「溫室氣體」,因此地球在這許多「溫室氣體」包圍之下,就像一個大暖房,愈來愈熱了起來,正是標準的一個「科學思維」。

二氧化碳討論了多年,最近另有一個氣體異軍突起,那就是甲烷。其實在大氣科學家對於地球為什麼變暖的討論當中,也曾經考慮過其他的因素,在大氣中最受到關注的氣體就是甲烷,為什麼呢?因為不但人類活動也增加了甲烷的排放量,特別是甲烷的所謂「溫室效應」,居然是二氧化碳的幾十倍,非同小可,過去多年也有對於甲烷的究責之聲,其中最有趣的是說,由於食草反芻動物的放屁之中,便有大量甲烷,因此也有提議,要對於養牛羊數量大國,如澳洲和紐西蘭,開徵甲烷排放稅,真是不折不扣的「屁稅」。

前不久有代表地位的英國新聞刊物《經濟學人》科技版,刊出一篇長文〈另一種溫室氣體〉,討論的就是 烷。這篇文章說,在目前所謂的「溫室氣體」效應,甲烷貢獻了四分之一,每年人類活動造成的甲烷排放量是三億公噸,近年增加特別快速,現在大氣層中甲烷的累積量,是工業革命前的兩倍半,加上科學家認定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八十六倍,自是不可輕忽。

針對所謂的「全球暖化」問題,由二氧化碳轉而關注甲烷,另外還有一個道理。甲烷在大氣中存留時間較短,大概每十年會減少一半,不像二氧化碳的存留上百甚至千年,因此針對二氧化碳減排的辦法,在人類有限生命中看不出效果,限制甲烷應該很快能夠見效,正是科學的一種急功近利思維;甲烷的排放途徑,包括煤礦、石油和天然氣的開採傳輸,牛羊畜養、農林耕作墾殖和地表自然排放等,似乎也比較容易追蹤控制。

認定近年地球氣候的顯著變動,源於人類近世工業活動過劇影響地球平衡所致,看起來似乎已是世人的一個共識,但是異議之聲,並沒有偃止,其中有兩位較具代表的知名之士,一位是曾經以《侏羅紀公園》著作舉世聞名的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這位哈佛大學醫學院畢業的作家,後來又寫出一本《恐懼之邦》(也可以譯作《恐懼狀態》),虛構小說討論的主題,正是全球暖化。克萊頓寫這本小說前,曾經花幾年時間閱讀科學論文,瞭解全球暖化問題,也在《恐懼之邦》小說後面,附了上百條科學期刊的論文附註,用以支持他以這本小說宣稱「全球暖化」,只是一種人為的「恐懼狀態」。

另外一位知名之士,是我見面和訪問過幾次的一流理論物理學家戴森(Freeman Dyson)。去年方甫過世的戴森,不但在理論物理方面有頂尖成就,也常在《紐約書評雜誌》等一些高水準雜誌,撰寫深刻文章,是美國社會公認堪稱「文藝復興人」的知識份子,他因為公開質疑全球暖化,《紐約時報》的《星期雜誌》曾經在封面刊登他的照片,稱呼他為「全球暖化的異議份子」。

戴森質疑全球暖化的主因,是質疑大氣科學家專注於單一的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影響,忽略了地球是一個多因果的複雜系統,過度依賴以電腦模型來預測氣溫,思維失之偏頗。他說的「誠實而知識豐富的專家,對於同一事實會有不同意見,並不奇怪。但是,在對於同樣事實有不同看法的背後,還有一種對於其代表意義的更深層的看法差異。」可說更加一語中的。

二○○七年我在《中國時報》發表過一篇文章〈地球太熱?我們太熱?〉,特別提出在《自然》雜誌上刊登的古氣候學家的論文,由地球化石與冰柱留存的地質證據,推斷在三千萬年的上一個地質紀元,地球是處於一個更高溫的狀況,目前地球其實反倒是比較低溫的時期。我也提出,以地質科學推斷的四十億年地球存在歷史,相對於近代科學一百多年較精確的溫度紀錄,或是近幾十年來的所謂「溫度異常」,有點像測量一個人二十四小時的體溫,在某一秒中發覺體溫上升了0.01度,就論斷此人一個小時後會熱死一樣。

如果以地球數十億年的歲月,對比起近幾十年夸夸其談的「氣候異常」,拿近時論述喜歡提的所謂「大數據」來看,明顯是沒有多少論斷依據的「小數據」。近年常聽聞的所謂「氣候異常」,認定近時氣候的反常現象,正是標準的科學傲慢心態寫照,試問在億萬年的浩瀚歷史長河中,出現得如此晚近甚至到近幾百年才發展出近代科學的人類,憑什麼來認定什麼才是正常氣候?

在〈地球太熱?我們太熱?〉文中,我也說「人與自然的合諧共生,是人類不同文明的共有信仰,近代科學其實反是一個異數」。《經濟學人》專文開篇以俾斯麥所說「政治是一種可能的藝術」,談到由二氧化碳轉而關注甲烷的政治可能性,一點不錯,全球暖化正是科學與政治交織而成的議題,反映的是科學與人性的本質。

 

(Visited 174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