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資本在限量邀請制聲音社群網絡Clubhouse中扮演的角色

分享至

Photo by Dmitry Mashkin on Unsplash

撰文/楊期蘭

從2021年初Clubhouse在亞洲開始掀起一波熱潮,Clubhouse是一個聲音社群網絡,加入的使用者們可以自行開啟一個語音聊天的虛擬房間,每個房間會有一個談話主題,像是教育、新創經驗分享、時事觀察分析等等,接著有追蹤你的朋友們可能就會看到你在談論某個主題進而加入這個房間聽你跟其他人的對談,甚至也可以虛擬舉手發問/發言,就會被邀請到虛擬講台上直接參與對談。

這個聲音社群網絡目前只能在iOS作業系統上使用,並且只能透過邀請制加入,由已經有Clubhouse帳號的使用者透過手機號碼送出邀請才能讓新使用者加入,而邀請碼也是限量,由一開始的一人限量兩組邀請碼到目前根據使用者活躍程度/對社群貢獻程度不同而分配不同組數的邀請碼 [5]。

透過限量邀請制才能加入的行銷手法除了能夠解決系統資源分配的問題之外,也引發使用者產生一種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 [4],擔心自己會錯過許多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沒有iPhone就不能玩、有iPhone但沒收到邀請碼就不能加入、即便加入了也不斷在擔心會不會有什麼有趣的話題沒有聽到(因為Clubhouse不會把使用者的對話錄音存檔),這每個環節的設計都容易讓人產生錯失恐懼。但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Clubhouse的設計是如何強化了社群網絡中「社會資本」的概念。

認識誰、被誰邀請加入Clubhouse,這些設計透露出什麼?

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指的是一個人在他所處的社會網絡中能夠得到的連結與資源,包含了情感上所能得到的社會支持以及生存在社會中所需要的機會或名聲 [1, 2, 3],舉例來說,親密的家人或朋友能夠帶來的是情感上的社會資本,我們跟家人或熟識的朋友有非常緊密的連結也有較頻繁的互動,因此這些跟我們有頻繁往來的人就被稱作「強連結」;但社會網絡中也會有一些我們不太常聯絡但是能夠帶給我們一些新資訊或是新工作機會的人,像是公司上司、同系但不熟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等等,我們之間沒有太密切的往來,但是偶爾的交流可能會讓我們彼此都擴大自己原本熟識的社交圈,這些人就被稱作「弱連結」。

強連結與弱連結分別在不同層面上帶給我們社會支持的資源,這些就是我們的社會資本。而現今所有社群網絡都在不同程度上把這些平時看不見的社會資本透過各種介面設計具象化了起來 [1, 2]。在Clubhouse中,每個人的帳號頁面除了看得到自己的大頭貼、自我介紹之外,另一個就是你被什麼人、在什麼時候邀請進入Clubhouse這個虛擬「高級」俱樂部。這個資訊透露出的就是使用者部份的社會資本,當你看到一個人是被特斯拉的執行長Elon Musk邀請進Clubhouse,相較於另一個人是被一個你沒聽過的人邀請加入,是不是會對前者產生一種印象是:「喔,他認識了一個社會中有頭有臉的人物喔」。這時他的社會資本就被這個設計明示了出來,其他使用者只要一點開他的頁面就會知道他是個被大人物邀請的人,因此也相較於另一個人有更多機會和高社會資本的人建立連結。

Photo by Eliott Reyna on Unsplash

 

當系統把社會連結視覺化出來後,對使用者行為有什麼影響?

--被放在虛擬座位的哪個位置代表什麼?

除此之外,當每個人在一個主題房間裡面聽主講人們開講時,Clubhouse把底下的虛擬觀眾席分成兩個區域,一個是主講者有追蹤的人圖像擺設的區域,另一個是其他在房間裡的聽眾。透過這樣的區別,所有在房間的使用者就會知道誰可能跟主講人有連結,誰可能毫無關係,這些視覺線索也是在把每個使用者的社會資本與社會連結標示出來,讓使用者了解人跟人之間的關係,進而影響後續想與誰建立連結。

--限量邀請碼給誰才能有最大的效益?

Clubhouse的使用者只有限量的邀請碼,而系統上又會明確標示出誰邀請你加入,試想一個情境:你只剩下一個邀請碼,某個交情還不錯但同時也是知名的YouTuber問你可不可以邀請他,同時有另一個交情一樣不錯的朋友也問你可不可以邀請他,這時候你會怎麼做決定?當限量邀請碼給了社會資本高的人並且你們雙方的關係會被明示在系統上的話,這個設計會如何左右你的決定?

Photo by CoWomen on Unsplash

 

在社群網絡中尋找能夠提供自己支持的社會連結

社群網絡目的在於透過資訊科技串連起不同的社會連結,讓人們有比以往更多的機會增加自己的社會資本,這裡的社會資本可以是情感的連結(bonding),也可以是擴展社交圈的連結(bridging)。

Clubhouse 目前的行銷策略給人一種想把這個社群網絡定位為一個高社經地位的高級俱樂部,從一開始就邀請了許多在矽谷的創投與執行長加入,而從這些初始會員開始向外展開的連結可能也都是科技圈或是某一個社經地位的使用者,所以營造了某種拓展專業連結的氛圍,使得現在大部分的使用者在上面撰寫自我介紹的方式多以自己的專業或學經歷為主,把這個社群網絡當作是建立與累積自己專業社會資本的一個虛擬空間。但除了建立專業連結為目標之外,這個新的聲音互動模式其實也帶來了另一種尋找更多情感上社會支持的管道,而純聲音的互動也帶給了盲眼朋友機會與更多人建立連結,這種新的互動模式還有很多探索發展的空間,希望大家都可以從純語音社交的互動模式中找到並建立一個自己舒適的社會網絡。

 

作者:東京大學 學際情報學 楊期蘭 (搜尋「人機共生你我它」了解更多)

 

 

參考資料:

  1. Steinfield, C., Ellison, N., Lampe, C., & Vitak, J. (2012).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 and the concept of social capital. Frontiers in new media research, 15, 115.
  2. Burke, M., Kraut, R., & Marlow, C. (2011, May). Social capital on Facebook: Differentiating uses and users. In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pp. 571-580).
  3. 社會資本
  4. 錯失恐懼症
  5. Clubhouse Knowledge Center
(Visited 25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