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發現疫情問題,我用AI解決它──訪杜奕瑾

分享至

●2020 AI嘉年華:後疫情時代的AI大爆發>>活動詳情

採訪、撰文|趙揚光

走進「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會議室,就看見牆上掛著兩幅由AI人工智慧聽著音樂所畫出來的畫作,絢麗而奔放的抽象派藝術風格,搭配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溫文儒雅的談吐,一時之間很難想像,他是那位傳說中全台最大BBS站台PTT(批踢踢實業坊)的「創世神」。

說起PTT,杜奕瑾老師總是有聊不完的回憶。25年前,他在學校宿舍裡透過一台個人電腦和開放原始碼軟體架設了PTT站台,那時的他只是個台大資工系的大二學生。從創立PTT及參與網路社群營運,到赴美進入微軟,再回台創辦AI實驗室,會選擇走上科技這條路,跟他從小的家庭成長過程有很大關係。

●只要我有興趣的,就會不斷去嘗試

傳統社會裡,大人們總希望孩子能用功讀書,取得好成績。出身高雄的杜奕瑾老師,小時候沒有這樣的煩惱!國小二年級時,杜媽媽帶著他參觀高雄的資訊展,並買了一台電腦給他,杜老師就這樣從國小開始學著寫電腦程式。也因為那時愛玩電腦DOS版遊戲,再加上父母親向來較為開放的管教態度,塑造自由的成長環境,鑽研電腦背後的知識便成了他課餘最大興趣。唸高雄中學時,杜老師更與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開始透過撥接網路接觸到BBS(電子佈告欄系統),也開啟了他對這個世界的全新想像。

在當時的升學主義下,學校為了督促學生精進於課業及準備聯考,通常會對類似電腦研究的社團、活動施加壓力。對於杜老師來說,第三類組的他原本有機會能夠就讀醫學系,但他並不想要背負來自學校及社會給予的期待,於是不顧其他長輩、學校老師甚至補習班的勸說,決定忠於自己的興趣,選擇就讀台大資工系。「我對什麼有興趣,就不斷地去做!」杜老師的這句話,是他最大的性格特色。

●從PTT到微軟,靠的是不斷尋找問題與突破

杜老師從擔任台大校方的「椰林風情」BBS站長到自行架設PTT討論站,再將PTT從原本台大的學生社團角色獨立出來,成為今日的「PTT實業坊」,也是突破一連串限制與爭議所產生的結果。就像是一項新科技出現時,初期會被傳統的法規、制度所束縛,只不過杜老師從不將這些阻礙視為挫折,而是冷靜且積極地去釐清、解決問題,尋找一條更好的出路。他以做實驗來比喻:「實驗的精神,就是你不斷地在好與不好的結果中取得經驗,再從經驗中去做改善,創造出新的路。」PTT的言論自由精神、虛擬貨幣獎勵、以及管理權限開放共治的風格,也是一路走來遇到問題時所嘗試的社會實驗與實踐。

杜老師在大學時所做的另一項「實驗」是參與了當時可稱為全球第一個搜尋引擎的「蕃薯藤」網站運作及轉型。1990年代的台灣,擁有非常多的科技人才,即使有不少網路新創公司成立,卻因為那些舊有觀念與限制,迫使這些人才外流到其他地方尋找機會。杜老師因而輾轉在2003年遠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服務,2006年加入科技巨擘微軟,並協助微軟開拓新的軟體服務市場。

●我把裝著AI的空氣帶回台灣來

在美國的十幾年間,他看見美國在互聯網產業、或是金融及教育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會隨著科技進展而產生的市場需求而快速因應、變動。而台灣的業界及學界似乎仍停留在硬體導向和製造業代工的思維,陷入了產業發展的「不良循環」。杜老師認為台灣有頂尖的軟體人才,而科技產業亟需轉型,走向著重研發的數位經濟模式,從最基本的生活周邊去尋找新的問題,而後解決問題,以創造新的價值。

人工智慧(AI)近年來快速興起,不但在未來的數位經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少AI應用的開發與拓展也是一片藍海。因此,杜老師在2017年回到台灣創立「台灣人工智慧(AI)實驗室」,他笑稱:「我把『空氣』帶回來!」就是希望能將國外所呼吸到的軟體發展新技術帶回台灣,且灌注新的思考方式,吸引優秀的人才一同來發揮所長。

●打擊肺炎靠AI,台灣軟實力亮眼

AI實驗室創立之初定義了「醫療」、「智慧城市」及「人機介面」三個領域,作為台灣AI發展的重點,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COVID-19),對AI實驗室來說就是一次很好的試驗機會!實驗室從1月起下載病毒株,以AI做病毒株溯源,同時透過AI進行老藥新用的研究。這兩項技術成果不僅領先全球,還因此登上了國際權威性的 Nucleic Acids Research 醫學期刊。此外,AI實驗室也將原本發展出來的胸部X光輔助判讀系統,加上新冠肺炎的自動檢測功能,進一步協助防疫。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AI實驗室結合了台灣軟體產業的人才、醫療團隊與技術,以所謂「敏捷式開發」的漸進模式發展相關應用軟體,一步步地解決防疫過程當中浮現的問題。對杜老師而言,這些科技防疫成果更重要的一層意義,在於「台灣若能解決這些問題,全世界也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秉持著當初創設PTT的開放精神,研究成果可以完全開放給需要的人們使用,台灣經驗無疑是能夠推向世界、沒有國界限制的。這也象徵著台灣其實不存在市場太小的問題,過去硬體代工的「訂單思維」應藉此機會轉換,以更貼近人性需求的軟體應用服務打造新的產業生態系。

●人生沒有成功和失敗,重要的是定義未來的問題

不斷發掘與解決問題的實驗精神,是杜奕瑾老師的處世哲學,他認為在現代快速轉動的社會中,不必特別去界定所謂的成功和失敗!真正應該關注及培養的,是個人對周遭事物的觀察力與敏銳度,找到必須解決的問題,並且要有解決問題的動力及能力。對還在求學階段的學子來說,「太認真唸書、但對這個世界沒什麼想法的人,在我們這個領域通常都做得不好。」杜老師如此強調。畢竟學校提供的只是基本能力,重點除了多觀察,更要懂得思考,學著「怎麼定義未來的問題」。

杜奕瑾老師所帶領的AI實驗室仍持續創新、茁壯,而身處台灣的我們也不該妄自菲薄。對話的尾聲,杜老師的談吐依舊優雅,但隨著暢談理念而轉變的是他積極且熱血的炯炯目光,不忘勉勵大家勇敢地去定義未來,然後「勇於實踐,不斷嘗試!」

 

●2020 AI嘉年華:後疫情時代的AI大爆發>>活動詳情

(Visited 26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