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與人文之中另闢一條「跨界之路」──專訪郭文華

分享至

●11/28 郭文華老師主講:「天花-千禧之疫與終局之戰」鎖定CASE直播

採訪、撰文/謝季恆

「如果醫學院畢業的時候我沒有選擇醫學人文這條路,我現在大概就是一個一般的醫師。」擁有陽明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以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博士三份學歷的郭文華老師,在外人眼中或許是不斷轉行的跨界探險家,但其實老師心理卻始終如一,用社會學的眼光,人類學的方法,回應醫療場景裡的人與事,生與死,專業者要如何自處。

●一應故事皆因興趣而起

談起郭文華老師的求學經歷,老師笑言除了關注領域一直在醫療以外,他的學習與研究沒有定性,隨遇而安。「我很早開始就對社會好奇,想從當中找問題來做,但沒有特別切入點。」隨性的閱讀涉獵,搭配三類組比較寬廣的理科教育,使老師在高中沒有朝穩定的指向發展興趣。

雖說高中時便接觸生物,比其他理科學生有機會探究生命,但真正將老師安頓在醫療「守備範圍」的是陽明醫學院(現更名為陽明大學)的求學經驗。郭老師自言,他確實猶豫於大學教育不應自限於專業,也曾羨慕既有醫學院,又有綜合大學優勢的台大,但老師終究在陽明完成學業,而陽明這個全公費,以弭平健康不平等而誕生的年輕學校,它的特殊校風與使命也成為老師重要的生涯轉捩點。在往後的生涯裡,醫療成為郭老師持續關注,願意投入,可以同理的專業與研究課題。無論討論的是什麼,切換到什麼領域,他念茲在茲的主題都是醫療與社會。

更重要的是陽明給予老師學習與嘗試的機會。「我沒有特殊才能,相較於大學校陽明能給我更多發揮的機會,而我也珍惜這些機會。」身為1980年代末期的大學生,和台灣一起經歷了解嚴、野百合運動等劇烈的社會變革,校園內外的騷動的氣息不可否認地對老師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和反思。「這是有趣的位置。」郭老師回憶。「醫學的象牙塔雖然阻隔你在第一線加入改革,但這些刺激已經足夠讓你反省專業的社會意義,機構與組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師發展出貼近案例與經驗,溫暖不衝動的分析風格,打下日後跨界所需的厚實基礎。

●在跨界生涯中徜徉

聊起老師的跨界遊歷,與如此頻繁的跨界會不會感到孤獨或不順利。老師給出生動的比喻。「我很像是一個個學科的轉學生。」老師比擬自己的跨界經驗就像是轉學,在各個學科之間來去,不會跟哪個學科形成特別緊密的聯繫,但同時也能兼而欣賞各個學科的精華。而其中是否能順利的關鍵就在於「尊重」。每到一個新的專業就要有「打掉重練」的覺悟,同理該專業的規則跟專業者的想法,不以跨領域而自矜,也不因初入其中而自卑。也因為如此,郭老師的跨界路雖然並非一帆風順,但時有貴人指點迷津,因此得以遍覽本地風光,採得芳華無數。

有些人或許覺得郭文華老師常換研究題目,但他不這樣認為,因為一個學術從業人員一生能專心處理的問題非常有限,他也不例外。「回顧我的研究生涯,從醫學院畢業後只處理過三個大課題。」第一個源自於碩士時期,是以台灣家庭計劃為例,檢討冷戰時期的東亞公共衛生,特別是每個政策後面的考量與執行邏輯。第二個,來自博士時期的研究,以國際化角度檢視1980年代以降跨國藥廠如何透過臨床試驗進軍東亞,而東亞要如何留住適合自己的藥物,提升研發水準,甚至逆勢向上,建立世界級的生技製藥產業。最後,順著現代製劑、市場和文化差異,郭老師也踏入傳統醫療領域,討論東亞醫學如何邁向全球,在現代世界中進行轉化,並在質量與價值上發生超越性的改變。而另類醫療也將郭老師帶入長照和臨終照護,是目前的研究。

如郭老師所說,這些研究看似五花八門,但它們都是既有科技意義,又不是純科技的問題,而後面則隱然有一個學術線索,也就是老師所浸淫的「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簡稱STS)。老師認為科技與社會研究讓醫療與人文之間能搭起一座橋樑,不是自說自話各自表述,而是相互碰撞,產生解決問題,脫離困境的燦爛火花。

●STS精神的普及

在研究之外郭老師也是科普耕耘者。翻開老師的科普著述可以在文字之間找到他幽默又獨具慧眼的一面,或者用老師的話說,是「具有STS精神的科普論述。」相較於一般大眾認知的科普著重知識傳遞,容易隨著新鮮度的追求與閱讀流量起起伏伏,具有STS精神的科普拉出時間的縱深,切入科技發展的社會脈絡,因此歷久彌新,有時更可從已經發生的事件中挖掘並尋訪出應對當下問題的智慧。

「科技的巨輪不斷往前,但不見得人人喜歡。但與其與它對抗,螳臂擋車,或逃離躲避,STS研究者會主張跳上去,把巨輪導引到更有趣的方向。」老師以疫苗為例,指出許多人只爭執疫苗是否有效,對人體有無危害,卻不深究其製作細節與防疫原理。另一方面一般科普者僅介紹疫苗的製備原理與採用的技術,也無法令人產生興趣。相較於這些敘述,具有STS精神的科普更關注攸關社會的技術,比方說佐劑(adjuvant),讓讀者了解它的功用在於輔助施打之後人體對目標抗原產生之被動抗體的質與量,又提醒它本身也是過去讓疫苗產生副作用的重要因素。這樣的科普就更能篩選精華,在不斷氾濫的科技與媒體報導中擔負「照妖鏡」的功能,為迷惘的大眾提點一二。

●別於傳統但依舊別緻

談到醫學教育,郭老師指出「醫學人文有豐富多元的面向,端看老師怎樣教,學生用怎樣的心態學。」傳統醫學人文強調醫生個人修養或者醫病的密切互動,老師的教學將醫療看作在社會中的專業,和公眾有更多的關聯。老師認為這兩種醫學人文同樣重要,但後者更能看到當前問題,比方健保是否要調漲保費,中醫是否要發展專科等。這樣的醫學人文要的不只是對病人敏銳的感受力與同理心,也是對過往體制甚至於知識的反省與批判。雖然如此,郭文華老師相信這是醫學院裡最需要的醫學人文,也是專業者必須跨界的理由。唯有仔細地檢視過去並觀察現在,才可以對醫療的未來描繪出更細緻的指引。

 

●11/28 郭文華老師主講:「天花-千禧之疫與終局之戰」鎖定CASE直播

(Visited 128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