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擇善固執,永不言棄——訪詹長權教授

分享至

臺大公衛系學士、哈佛大學公衛博士、臺大公衛學院教授⋯⋯打開詹長權教授的學經歷,給人最深刻的第一印象,並不是臺灣與美國最高學府的光環,而是一條不掺雜質,純粹至極的公衛之路。若說詹教授的一生都是公共衛生,一點也不為過。我們好奇地詢問詹教授,當初為什麼會如此篤定地選擇投身公共衛生?

採訪撰文/高英哲

「我想要從事跟社會比較有關的科學工作,而在丙組裡只有這個科系,看起來跟社會比較有社會性。」詹長權教授直截了當地這麼回答。當時臺大公衛師生人數都不算多,教學互動很密切,詹教授在學時就在系上安排下,參與了烏腳病的第一線研究,在現場做問卷,目睹患者的居住環境。「這種體驗我們來說有一種衝擊性,讓我們親眼見到在課堂上學習的東西,確實會在社會的某一個地方發生。」

●公衛是人類社會的重要課題

在公衛系求學的過程中,詹教授了解到臺灣的公共衛生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以詹教授的研究專長空汙防治為例,在流行病學課程中會教到「倫敦霧霾事件」的經典案例,空汙會殺死人在公衛領域裡是個常識;然而一離開公衛的教室,很多民眾並不知道空汙原來有這麼可怕,即使是不會致死的低劑量空汙,也會造成人類產生許多疾病。公衛研究有其細緻之處,比方說一般民眾以為空汙最直接影響的,不外乎是呼吸道跟肺部,然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之後,才赫然發現受到空汙影響最嚴重的,竟然是心臟。「這些知識如何從學術殿堂傳遞給社會大眾,是我覺得非常重要,很感興趣的一部分。」

不過實踐畢生職志,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詹教授回國服務送到國科會的第一個空汙研究案就被退了件,理由是沒有這樣的研究題目。「真正重要的事情,永遠不能放棄,不給過我也繼續做。」詹教授說他回國服務的這三十年間,臺灣的公衛系統有許多長足的進步。首先是 90 年代全民健保制度的建立,改變了醫療的樣貌;再者就是長期不被重視的環境病與職業病,在公衛人的努力推廣之下,也逐漸讓民眾具備相關的知識。 2003 年的 SARS 疫情,當下對臺灣社會造成衝擊,但也因此開始建立起疫調體系,修正了《傳染病防治法》,為日後的傳染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礎。

●實至名歸的國際化與專業化

推動這些公衛工作的,幾乎都是臺大公衛學院培養出來的人才。經過十年努力,臺大公衛學院獲得美國教育部的 CEPH 評鑑通過,成為亞洲第一所通過認證的公衛學院,臺大公衛學院因此得以跟美國所有的公衛學院,透過同一個系統進行招生。臺大公衛學院今年就招收了二十名國際學生,裡面不乏有普林斯頓大學、杜克大學、賓州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畢業生,選擇來臺大唸公衛。「透過招生國際化,我們讓這些傳統上被認為是美國名校的大學畢業生,有機會選擇來臺大深造。這些人以後就是臺大校友,在各個公衛領域裡從事工作,我們也就此拓展了臺灣的國際影響力。」

詹教授特別強調公衛的跨領域性。「公衛有好幾種社會科學跟自然科學的成分,很難在傳統的學科分類中被歸類。但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正是像公衛這種跨領域的知識與能力。」也正是因為如此,今年終於通過的《公共衛生師法》,更象徵了臺灣社會肯定了公衛工作的專業性。臺灣過去沒有公衛師的時候,都是憑著個人的堅持與努力,在各行各業裡從事公衛工作。但是像是醫療院所、長照機構、以及各種非醫療產業,雖然皆有其公衛需求,卻沒有一個經過制度化認證的公衛師可供聘用。「像這次新冠病毒疫情,許多單位以及公司行號都發現,他們需要專業人士來幫他們進行防疫規劃。有了公衛師這樣一個明確的分工定位,就可以關照到醫師、藥師與護理師,沒有辦法完全關照到的部分。」

●防疫 = 警覺意識 + 準備工作

談到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詹教授再三強調,全球目前仍然處於大流行的階段,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宣告防疫勝利。臺灣迄今能夠做到低感染率、低死亡率的防疫成果,十七年前的 SARS 疫情是個起點。「 SARS 給臺灣人一個很震撼的衝擊:在醫院救人的醫護人員,非但救不了人,自己也是會死的。我們從那時候就開始檢討,有哪些事情是可以改善的。」臺灣的公衛系統從此對傳染病疫情保持高度警覺性,即使只是謠傳都寧可信其有,因此在去年 12 月 31 日,曾經是詹教授學生的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就主動諮詢詹教授能否協助證實網路上的武漢肺炎傳言。他花了大半天的時間查證,發現當時所有的國際公衛正式管道,對於當地疫情既不承認也不否認之後,很果斷地告訴陳副院長,「那你就要把它當成是一種未知的新傳染病處理,不能掉以輕心」。於是臺灣從當天就開始進行邊境管制,針對武漢地區的入境旅客進行測量體溫等等監控措施,在非常早期就大量減少病毒傳入境內的機會。

後來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後,臺灣社會能夠有效地因應, SARS 疫情過後這些年的公衛建設也功不可沒。「各大醫院的院內感染控制機制,以及負壓隔離病房的設置量,幾乎都是在 SARS 疫情之後建立起來的。」臺灣民眾也因為當年的教訓,強化了戴口罩防疫的意識,很願意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臺灣人願意排兩三個小時的隊,就只為了買兩個口罩,這在其他國家是很難想像的,但就是這種全民的防疫意識,讓臺灣能夠守到今天這個局面。」當然臺灣也不是在每個地方都贏人家,疫苗開發以及檢測工具等等科學性的防疫工作,這次就做得比較少,這是我們可以求進步的努力方向。

訪問很有效率地結束之後,後面排滿行程的詹教授,百忙中堅持要帶我們參觀公衛學院的新設施——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攝影棚,在這次疫情的線上直播課程正好派上大用;刷上奈米漆,可直接把牆壁當成白板書寫的討論室,學生揮灑想法更不用受到空間限制;在寒暑假期間抓緊改建,雅致又感受不到任何異味髒汙,各種設計都符合公衛要求的洗手間。套用現在的流行語,這每一項設施都是「超前部署」,然而看過這些都具有實際作用的設施之後,我們更加體會到所謂超前部署的真義:那並不是諸葛孔明未卜先知,而是只要你知道是正確的事情,即使眼前看不到迫切的需要,你也毅然決然地先做起來再說。

 

●9/19 詹長權老師主講:「臺灣模式:從新冠肺炎看全球治理」

因應新冠肺炎防疫措施,本期講座不開放現場,敬請鎖定線上直播:https://www.youtube.com/user/NTUCASE/

(Visited 81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