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Nobel系列報導四】核糖體研究 獲諾貝爾化學獎

分享至

他們發現了核醣體結構與功能…

2009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CASE記者 MissZoe◎整理報導

本屆諾貝爾化學獎殊榮由核糖體研究勝出。印度裔英國籍的羅曼奇須那(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美國籍的湯馬斯‧史塔茲(Thomas A. Steitz)與以色列的女性科學家艾達‧尤娜斯(Ada E. Yonath),分別因為對細胞核中核糖體(ribosome)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獲得三分之一的獎金。三位得獎者都描繪出了核糖體在原子層次的結構,對於DNA/RNA與蛋白質之間的轉譯有重大貢獻。此外,這項發現有助於人類研發更有效的新抗生素,具有拯救生命的實際功效。

艾達‧尤娜斯是史上第四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肯定的女性科學家,在她之前得獎的分別是居禮夫人(Marie Sk?odowska Curie, 1911)、居禮夫人的女兒伊倫‧約里奧—居禮(Irène Joliot-Curie, 1935)以及英國的桃樂斯‧克勞福‧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1964)。艾達‧尤娜斯在1980年至1990年間即率先投入核糖體研究,她在得知獲獎時表示,打從一開始便發覺核糖體是重要的研究,但當初無法確定自己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另一位得主羅曼奇須那出生於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吉登伯勒姆(Chidambaram),在印度取得物理學學位之後,轉赴美國繼續學術研究,目前是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資深科學家。至於湯馬斯‧史塔茲則是道地的美國人,現為耶魯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系的斯特林教授(耶魯大學最高榮譽教席)。

本屆三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各自找出了一些結構,可以顯示不同的抗生素如何與核糖體結合。現在已有一些藥廠運用核糖體的結構來開發新的抗生素,有些藥物已經進入了臨床實驗階段,可望解決多重抗藥性病菌的問題。

延伸閱讀:從原子層次看生命關鍵
(Visited 81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